圈_第四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 (第2/3页)

被别人剽窃干净了,从中央台到地方台,他不下一百次看见自己的作品被人家肢解,被移花接木,那种感觉就如同别人在他身上割rou一样。他曾试图拿起法律的武器,状告人家侵权,为此他请了最好的律师。把情况跟人家一说,精明的律师说:"别告了吧,没用的,官司你赢不了的。"寒新不信,说:"人家明明侵权,怎么就赢不了官司?"律师说:"凭什么说人家侵权?证据呢?"寒新说:"剧本呀,我手里的剧本不是最好的证据吗?"律师说:"谁在你手里拿了剧本?你剧本发表在哪里?凭什么说人家抄你的?人家先播出来了就是先发表了,人家还要告你抄人家的。"完了,写了几年都是帮人家写了,一切都是无偿的,没人给你报酬,没人给你署名,连一句感谢话都没有,一切贡献都是白做了。修改过多少次,有过多少闪光的地方,全都为他人作嫁衣裳。

    生活教会了寒新,他不再那么天真幼稚了,他不再在没签好合同拿到银子前修改剧本了。他把他所有的想法先写成小说,在这八年里,他的剧本一直没有开机,他却写成了三部长篇小说,全都出版了,非常看好。小说出来了,电视剧还在筹备。这一回他也懒得去找了,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果然,北京的一家影视公司看中了他的一部长篇小说,决定改编成电视剧,专程派人跟他谈了,就等签合同了。偏偏这时刘亚军也找上门了,非要他的剧本不可。

    寒新认识刘亚军是通过北方电影集团刚刚退下来的陈老爷子介绍的。陈老爷子这两年一直在推荐寒新的剧本,找了一个河南老板合作,合同也签好了,还拿了两万块钱的定金。可到了关键时刻却开不了机,慢慢的合同期限就过了,寒新又一次有被蹂躏的感觉。现在寒新的心态十分现实:也别怪他脚踏两只船,谁先签合同就给谁。影视圈早已经看透了,多少次了人家要拍我的剧本却没拍成,这一回只要谁来真的我就认谁。

    也是一样,给故事梗概,抽几集剧本。刘亚军要全部剧本,寒新说:"是我爹都不给全部。我还会把本子送给人盗版?我有病呀我?要就拿几集,正好是我刚根据长篇小说改编的,还是热的。要就拿去,最多五集,不要拉倒。"

    刘亚军一看这编剧还挺牛,二话没说,拿了五集本子和故事梗概就回西海了。

    不到一个星期,刘亚军就从西海来电话了,说:"那边的老板同意了,就拍你的二十集电视连续剧《最后一枪》。"叫他速去西海洽谈合作事宜。不过到了西海之后,刘亚军又说,洽谈要按他的计划进行,编剧稿酬每集一万,开价两万,多出的一万用于剧组前期活动经费。这玩的是一个猫腻。对于刘亚军这种人来说,无非就是名、利、情最重要。推掉了王文涛的月薪一万,总得有其他的门路来钱。

    寒新不是省油的灯,马上就觉得这事有些不妥:你剧组前期活动经费凭什么要以我稿费的名义出?每集两万,二十集就是四十万,不是一个小数目。寒新就觉得这人也忒黑了,开口就是二十万,人家写了八年的剧本也就是二十万。你介绍费也不至于这么高呀,几句话就想拿二十万?拿了还要拿得天衣无缝,借他作者的口说出来,过分了吧?二十集的电视剧稿酬四十万,对那些名人来说可能不贵,对他寒新来说简直是天价,他觉得不能让人家当枪使。我凭什么给你来开这个价?凭什么让你赚二十万?真要能值四十万那也是我自己的剧本呀。与你有什么相干?

    寒新决定不跟他这么配合,你拍就拍,不拍拉倒,用不着吊死在一棵树上,说:"稿酬我自己谈,能谈多少是多少。至于剧组的活动经费与我编剧没有任何关系,你找谁都可以,别找我。"

    刘亚军在电话的那头半天没做声,沉默了好一阵才说:"那好吧,你自己好自为之。不过要告诉你的是,等着要拍的不只是你寒新的《最后一枪》,还有几个本子等着要上。鹿死谁手现在谁都不知道。"

    寒新知道自己现在是孤注一掷。走到这一步靠谁都靠不上了,只有靠他自己,唯一的希望就是自己的剧本了。

    后来寒新才知道,这是一步险棋,人生有时就是赌博。

    其实寒新到西海来是刘亚军先斩后奏,没通过王文涛就叫寒新和老爷子来了。因为现在有两个剧本摆在眼前,《最后一枪》和魏东拿来的本子,王文涛还在犹豫。刘亚军两个剧本都看了,魏东拿来的本子是绝对不行的,想做一个好东西,只有《最后一枪》能达到要求。可是魏东是王文涛的表哥,这让刘亚军很不放心,刘亚军不断地对自己说:如果不能用《最后一枪》,这活就不干了——别坏了名声。现在,作者也来了,电影厂的老领导也来了,你看着办吧——逼宫。

    王文涛一直下不了决心。魏东是表哥,真要拍电视剧他以后还要靠魏东帮忙。用别人的也是用,用魏东的也是用,钱不是他投的,用别人的钱给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