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_第四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章 (第3/3页)

自己哥们机会,肥水不流外人田,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再说刘亚军天天做自己的工作拍《最后一枪》,说绝对是个好本子。凭商人的直觉,这小子肯定在里面吃回扣,还不知道葫芦里卖什么别的药。因此他始终下不了决心。

    就在这个时候,寒新打电话给刘亚军,直截了当告诉他:"别想在我这里拿什么活动经费,一分钱也别想。我能拿多少拿多少,全凭我自己争取。"刘亚军琢磨了一下,光有名没有利的事情也不好干啊,顷刻之间想好的计划落空了。二十万?一分钱都没有了!光想拍一个好电视剧却没有油水的事实还不足以让刘亚军赴汤蹈火。还帮你干吗?他就马上打电话给王文涛,说:"让寒新他们回去吧,他对跟咱们合作没信心。再说人家稿费要得太高,随便找一个编剧都比他便宜,何必找他?"

    王文涛就觉得奇怪:人是你叫来的,剧本是你看好的,现在根本还没谈合作你又要人家走,什么意思?明摆着《最后一枪》是公认不错的,怎么突然又要打发人家走?那不成,你越想要人家走我就越不让人家走,你越不让我做这笔业务我越要做这笔业务。生意就是这么做的,所有人都是竞争对手,没有竞争对手会让自己捡便宜。

    就这样,阴差阳错,结果居然走到一块。

    谈判如期进行。一方是南国影视文化集团的特邀嘉宾、省电视台电视剧部主任、王文涛的表哥魏东、秦小阳和刘亚军,王文涛没有露面,躲在宾馆的另一间房里幕后指挥。

    另一方就是寒新,老爷子跟着作陪。

    魏东说:"看了你的故事梗概,觉得一般,没什么特别的地方。"

    寒新知道对方的用意,也懒得跟他争辩,只问:"什么叫特别的地方?你能说具体一点吗?比方哪个人物?哪个场节?"寒新随便举了剧本里的一个人物:

    比方剧本里那个刑侦队长,因为一次开枪误伤了群众,引出了一系列的故事和矛盾,从此这个刑侦队长枪膛里再不装子弹,发誓那就是他人生最后一枪。可当刑侦队长他能不开枪吗?每次出警他都告诫自己那是最后一枪,每次都只掏枪不射击,可在追捕一个杀人犯的时候因为他迟迟不敢开枪,他的女朋友、战友差点被罪犯杀死,在最关键的时候他的枪膛不得不再次装上了子弹,不得不再开一枪,及时制服了罪犯,这又成了他的最后一枪…

    寒新说的时候众人就全神贯注地听着,仿佛他们不是在谈业务,而是在听他说书。戏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是那么精彩动人,寒新拿起一段故事梗概就说一段戏,描绘得活灵活现。魏东也不得不佩服,连说:"好戏,好戏。"

    寒新也不想把自己的剧本说得天花乱坠,就跟魏东说:"我们谁也别多说,请三个行家来,包括你在内,把我的本子,还有谁的本子放在一块,行家看了作个决定。只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如果我的《最后一枪》不行,我立马走人,连机票都自己出。"

    话说到这个分上魏东也没什么好说的了。寒新的剧本他已经看了,客观地说很不错,尽管还有很多不足。其实也不是他自己有什么剧本要挤进来,而是他的一个朋友的剧本想挤进来。两个本子他都看了,朋友的本子还差一截,根本不能与《最后一枪》同日而语。他也想帮朋友一把,想把朋友的本子推上来,推上去了以后再改,可真要像寒新说的把两个本子摆在一起比较的话,朋友的本子又怎么拿得出手?魏东私下帮王文涛看了不下十个本子,真正能投拍的就是《最后一枪》。

    最重要的是寒新拍了胸脯保证,只要这个戏放到他所在的北岛市拍,服装道具交通工具群众演员什么的北岛市公安局全都可以免费提供,除了不直接投资,将尽一切力量支持。这种无偿的支持算起来至少不下一百万。寒新的话不是没根没据的,北岛市公安局已经集体研究了,同意合拍这个电视剧,除了不投钱什么支持都行。这意味着吃喝拉撒都有可能解决,折合人民币何止一百万?

    一个是为朋友,一个是为亲戚,他都得帮,如果为了那个朋友他就坑了亲戚,帮了亲戚就得罪朋友,两者很难兼顾。可一百万的赞助上哪去拉啊?不用再挣扎了,没有比拍《最后一枪》再适合的了。权衡了很久,出于一种艺术良心,魏东最终选择了与他素不相识的寒新,选择了《最后一枪》。

    "签合同吧,《最后一枪》是目前最合适的本子。"魏东说。

    一锤定音。魏东是行家,王文涛请他来就只要他说行还是不行,其余说多了也没用。现在是决定的时候,越简单越好。

    有了魏东的一句话,王文涛在隔壁拍板:《最后一枪》。

    剩下的都是细节。稿酬,一万五,寒新一下子看见了八年抗战的胜利,不说二话,成交。

    投资方专门聘请了专家认真审读了《最后一枪》,普遍看好,最后就这么定了,同意投拍《最后一枪》。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