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 (第1/3页)
第四章 王文涛不愧是只老狐狸。他久经沙场,深知其中的生死游戏规则,考虑再三,把具体运作的事情还是交给秦小阳最合适。公司有意拓展这方面的业务,影视部是现成的,秦小阳手下一帮人又是搞电视的,撤了《娱乐天地》,换上电视剧组,仿佛上天早就帮他们安排好了,一切都像是计划好了。王文涛想如果世上真有什么商业天才,那他自己就是那个天才了。 真是千载难逢。美妙的圈套为你而设,美妙的光环为你而编织,来吧,各个演员,各个心怀远大理想的导演、制片主任们,还有那个梦想成名的编剧大人。我王文涛才是你们的老大,更是你们实现理想与抱负的引路人,不过,我还是设计这个美妙的圈套的高人啊。 在王文涛面前,秦小阳顿感责任重大,热血在一瞬间直接涌到了头顶。他不失时机地向王文涛表了一番决心,信誓旦旦,然后就跟老板说他要邀请一个人来跟他一起做。真要干起来秦小阳还是有自知之明,电视剧自己从来没有干过,里面的运作规律一窍不通,实际上还是个外行,他不可能一开始就把所有的事情全揽到自己身上,他得找一个真正的行家加盟。 "谁?如果是与影视无关的人天王老子也别来。"王文涛说。他说话向来是坚定有力,说一不二,此时他更显得有点霸道。 "这人正是做影视的,刘亚军,我哥们,专做电影电视剧的,已经成功运作了两部电影五部电视剧。"秦小阳说。秦小阳深明王文涛这样的商业奇才的内心意图:不就是急功近利之徒吗?但他表面上还是敬仰得五体投地。 "行,带来看看。"王文涛就叫秦小阳把刘亚军带来见面。 见面言谈中明来暗往地考试了一番,内容就是当今影视圈内的动态。 刘亚军想得很清楚,深知对付王文涛这种门外汉应该做到什么,所以貌似谈话实质考试的时候他对答如流,说得非常到位。开口就是"从电视剧的角度看,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放在影视学的层面上说,应该叫…""以我一个资深影视圈人士的了解,我觉得这个问题…" 王文涛一看对方对影视业务了如指掌,如数家珍,马上佩服得五体投地。把刘亚军当爷一样供奉了几天之后,王文涛就决定聘他为公司的高级顾问,给他一个副总经理的位子,月薪一万。 刘亚军并没有接受这个头衔。因为他一直心理很不平衡:如果自己跟李成志关系好一点可能就不是我给你打工,而是你给老子打工了。原本是想跟秦小阳俩人独吞这笔生意的,现在根本不可能了。没有王文涛李成志就不会投资,就没有这个电视剧的运作,既然自己拿不下就只好跟人家打工吧。高级顾问、副总经理,这些都是狗屁,没有任何实在意义。重要的是,能成个事,能得到他要得到的东西。 刘亚军婉言拒绝了王文涛的邀请,声称过惯了无拘无束的日子,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想把自己关起来。他既不要副总经理这个头衔,也不要月薪一万的待遇,为了干成一个事情他可以留下来全力帮助公司,薪水以后老板看着办就是。 这可是人才啊!王文涛觉得,既精通业务又不讲报酬,以后自己要向影视业发展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才啊,遂全权委托刘亚军负责立即挑选剧本。 刘亚军选了几个本子,有古装戏,也有现代戏。可是李成志没一个满意,认为都找不到卖点,就问刘亚军现在什么题材赚钱,说流行什么就拍什么。刘亚军说眼下公安侦破题材、反腐败题材都是比较走俏的题材,有看点,也有卖点。李成志说那就做这方面的电视剧吧,就在这个范围内寻找剧本。 刘亚军又在全国各地转了一圈,最后在他的老家北岛市找了两个公安题材的剧本。一个是北岛电影制片厂的一个编剧写的《见习警官》,是写警校校园生活的;一个是《最后一枪》,侦查破案题材,作者寒新。剧本都已基本成熟,都已经过国家广电总局审批了的,稍加修改即可拍摄。秦小阳专门请了几个专家审查剧本,专家一致看好《最后一枪》。秦小阳就把《最后一枪》推荐给了王文涛和李成志。 刘亚军找到《最后一枪》的编剧寒新的时候,寒新已经把他的剧本一部分交给了北京的一家影视公司,就差签合同了。 刘亚军真心想揽了这笔业务,所以十分诚恳地告诉寒新:"你先别跟人家签合同,给我一个星期的时间,一个星期。我保证帮你卖个好价钱。" 寒新说:"好不好价钱都在一边,最关键是要把事情弄成。你要诚心做我可以等一个星期。" 身为北岛市著名作家的寒新已经被弄怕了。这个剧本前前后后折腾八年了,跟打日本鬼子一样,八年抗战,经历了三个电视台,一个电影制片厂,四个投资商,国家广电总局审批后又延期两次了,而改过多少次他自己都记不清了。最初的故事和细节早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