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二章返寺 (第4/12页)
行提气疾冲,几番欲将木逢秋落在后面,均难如愿,不觉笑道:“逢秋虽暮犹能趋,老马为驹信不虚啊!”木逢秋亦笑道:“古人云:‘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天行已近花甲,岂不闻白首之心,更当存千里之志?”盖天行闻言心动,停步挽住木逢秋手臂。二人相视大笑,交臂前行。 周四奔得一阵,眼见叶凌烟仍在数丈之外,不易追及,便思加快脚步,胜之取乐。忽听身背后盖、木二人笑语欢声,极为开怀,不由想到:“我与几人这般欢洽,久必依恋不舍,一旦我声言返营,他等必要百般阻拦,不肯放归。那时我执意离去,反要招致怨恨,岂不将昔日之情也一并毁了?”想到此处,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五指一松,将应无变放落在地。应无变被他提着跑了数里,早已头晕目眩,难辨西东。刚一着地,立时栽倒,只觉眼前金星乱冒,一片模糊。 木、盖二人赶上,正要问为何停步,及见周四神情有异,因不知他心中所想,便不敢贸然相问。叶凌烟跑出老远,回头见几人站住不动,忙折转回来,叫道:“大伙正赶得起劲,教主为何停留?”周四不答,负手站了一会儿,独自向前走去。几人自他离营,都欢天喜地,快慰此行,忽见他莫名其妙地冷了脸面,均想:“莫非我适才忘形,有失礼数,因而惹教主不快?”当下人人禁声,悄然跟随。 一行人走出十余里路,周四始终神情漠然,缄口不语。几人不明究竟,愈发觉得教主喜怒无常,不易相处。众人前时奔跑,少说也赶了数十里路程。木逢秋料傍晚必能赶到嵩山,心下稍慰,沿途便与盖天行等人唠些闲话,对周四则敬而远之,不去打扰。 应、叶二人本要凑上前逗教主开心,几番都被木逢秋以目制止。二人虽浅薄油滑,倒也知趣,索性互相吹嘘,聊以解闷。 待到日暮西倾,几人已入登封县境。又走了一个时辰,远远便望见太室山叠嶂层峦,挺拔于前。 嵩山由两群山峰耸峙而成,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太室山群峰相连,多巍峨雄阔,少室山则峰峰高耸突兀、俊伟争秀。 几人沿一条小路入山,登坡转径,颇费周折。直至东山月上,星光满天,方来在少室山北麓一片长满密竹的山坡前。 周四幼年长于少林,对嵩山却不甚熟悉,加之数年不归,记忆已淡,立于坡上,竟不知处身何处。木逢秋见他四顾茫然,笑道:“教主寄身少林十数年,难道不知此为何处?”周四缓缓摇头道:“时过境迁,旧梦烟逝,虽临故地,实不知身当何往?”木逢秋遥指坡南几座峻峭的峰峦道:“那便是五乳峰。沿峰间石道转折而行,至山北阴坡丛林,便是少林寺的所在了。” 周四顺他手指望去,影影绰绰,果见一片密林蓬生于山脚之下,依稀便是当年生长之地,不觉叹道:“日月逝矣,岁不我与!我日思夜想,以为终生难忘之地,竟已对面不识。可见物换时移,人生原本反复,纵有愚情块垒,亦当一笑置之了。” 木逢秋见他面有倦容,心道:“教主这般年纪,怎就看破世情,露出厌世之意?他时而壮心满怀,时而又悲观弃志,那是为了什么?" 周四在坡上立了一会儿,眼望山岭黢黢,似无尽头,目中倦意更浓,轻声道:“当年周老伯辞世,我被群僧所逐,徘徊山间,不知所往,中心着实凄苦。不想日月飞驰,感慨依旧,此番重返故地,仍觉人世苍茫,前路渺渺。”几人见他感慨万端,都不知如何劝慰。 木逢秋听他提到周应扬,忙道:“属下等此来少林,都欲往周教主坟前悼念。烦教主指引道路,了却我等多年心愿。”盖天行、叶凌烟也上前恳求,急欲往故主坟前凭吊。周四微微点头,引几人向坡下走去。 五人几经转折,来到寺院后山坡前。周四重蹈故土,万千思绪齐涌心间,一草一木,俱添愁情,只觉离寺数载,恍如一梦,一觉醒来,自己仍是那个不黯世事、天真跳脱的小僧。几人见他颇有些失魂落魄,都不敢随便作声,放慢脚步,远远跟在他身后。 周四缓步前行,来到后山阴坡,只见满坡荒草,枯树杂乱,转得几圈,也寻不见旧日所居洞xue。几人随后跟上,问道:“教主在寻什么?”周四绕坡走了一趟,仍不见洞口,失神道:“树高草长,难觅旧日天堂。莫非天意已定,不容我再有反顾?”几人不解其意,相顾疑惑。周四说罢,似有所悟,不再找寻洞口,快步向坡后峰岭走去。 几人上得峰来,周四用心辨找,只见当年那几棵古松仍在,松下却没了坟包,显见风吹日久,坟头泥土早已飞散。木逢秋瞧他微皱眉头,忙问道:“教主可还记得周教主长眠之地?" 周四见几人都望着自己,心道:“周老伯坟头土平,我也难指确切之地。如若实言,几人必疑我草草埋葬死者,不曾尽心。反正周老伯尸骨就在这几棵树下,我且随便指定一处,也好让几人安心。”手指一株古松道:“此松最高,当年我便将周老伯埋于松下。”几人闻言,都向松下走来,虽见地上泥土松平,但教主既言在此,料不会错。想到周应扬生前威震江湖,尊隆无比,死后竟葬在这等荒山野坡,泪水顿时夺眶而出,齐齐跪倒松下,失声哭了起来。 周四立在一旁,见几人捶胸叩首,哭得异常伤心,连应无变也是热泪满颊,如丧考妣,心道:“周老伯为人虽然孤傲,想来对下属必极为爱护。不然他已逝多年,众人怎还会如此悲痛?”言念及此,周应扬生前笑貌音容又浮现在眼前,忆及他对自己的许多好处,目中也不由泛出泪光,伸手去怀中取出圣牌,握在手中看了一阵,想到人亡物在,前尘如梦,心头涌上阵阵凄凉,暗想:“人之一生,由自家哭声中来,又自他人哭声中去,一场过客,殊途同归。周老伯始终不丧其志,固然难得,一旦化为尘土,又与草木何异?可见死生是命,穷通亦是命。周老伯不识此理,恃才抗命,委实可叹可怜。”他自到嵩山,触景生情,一直郁闷不乐,有此一想,更觉人命危浅,只在朝夕,不由得反躬自问,若有所疑其志。 实则他生具慧根,本有悟道参禅之性,当年少林有一僧颇具法眼,曾言他面带佛相,眉宇间却暗伏凶煞之气,如终老佛门,戾气自消,一旦远离嵩山,必然难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