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 (第2/7页)
志摩独自晃着脑袋,看天看夜,车子在旷野里奔驰着…天茫茫,地茫茫,心更茫茫…车轮飞快地转着,他说不清是在逃避还是追求,说不清他精神的系在他是在前方还是后面…他的心灵像一匹野马,多么希望有一根拴缰绳的柱子啊。 与志摩同车的一个是德国人,一个是意大利人。德国人是个帽子商,一双小眼睛整天眨巴着,老是怀疑惊恐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似乎人人都是间谍,件件都是定时炸弹。他坐不满五分钟就要站起来,不是摸出护照来察看,唯恐上面少了一项签名;就是打开箱子,将值钱的东西放到最底层,害怕俄国人会来没收它。不管说什么话,议论什么问题,他的结句总是:“不错,叔本华也是这么说的。” 意大利人胡子比女人的头发还多,修剪得挺整齐,又黑又浓又密,乍看像是一块天鹅绒。两颊鲜杨梅似的红,一说话更加红,红得发亮发热。他有学问,有情趣,嗓子是天生的男高音,谈起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和罗马古迹,如数家珍。志摩感到听他说话,犹如坐在歌剧院里听一支优美的咏叹调。 意大利人点烟时用一只很大的打火机,火苗一窜老高,德国人总怕他失火,手握着啤酒杯不放,时刻准备用它来救火。 火车进了苏联境内,在一个地名长长的站头停下,新上来两个军人,一矮一高,一胖一瘦,衣襟上都佩戴着列宁的像章。他们的行李又多又大:帆布提箱、大皮包、装满食物的藤篮。志摩马上陪笑脸,凑上去说话;不成,高的那位只会三句半英语,矮的一个坚定地紧闭着宽宽的嘴巴,怎么也不开口。志摩只好回过头来与一个意大利人谈罗马、但丁。两个俄国人同时狠狠地盯住他们。志摩吓了一跳,不知道《神曲》在他们这儿算不算禁书。为了免惹是非,还是少说为妙,他拉起毛毯往头上一蒙,干脆睡觉。 志摩醒来,火车已到西伯利亚。 车窗玻璃上的水汽全结成了冰花,车外白茫茫,静悄悄,偶而看得见几间木头小屋。火车停站,月台上总有几个包着大方格头巾的俄国老太太,提着大篮子,叫卖面包、牛奶、生鸡蛋、熏鱼、苹果。 西伯利亚只是人少,并不荒凉。 天蓝透蓝透,晶莹明亮,再加地面上雪光的映照,使人眼花。 夕阳西下时,就成了彩色一片。普通的是银红,有时鹅黄稍带绿晕,最美妙的是,从疏朗的大树间,斜刺里平添出几大条鲜艳的彩带,是幻是真,是真是幻,谁也分不清楚。 贝加尔湖油面冻结得厚厚的,冰面升浮着一片雾霭,有两三块古铜色的冻云,在对岸的山峰间横亘着。 几个黄胡子穿大头靴子的乡民,像石像一般地站着,动也不动。 乌拉尔森林,连绵、深厚、严肃,有宗教意味。这里的树木都是笔直的,不管是青松是白杨,或是矮矮的灌木,每株树的尖顶总是正对着蓝蓝的天心。这些树的倔强的不曲性是西伯利亚也是俄罗斯最明显的特性。 四周静极了,沉默极了,似乎一切动态都不许存在似的。有时也看得见一、两头迟钝的牲畜在雪地上慢腾腾地走动着… 志摩伏在窗口看着这一切,慢慢地他好像听见了低沉的忧郁的歌声,宛如一片浓雾笼罩在荒原、森林、湖边、车站… 他想起去年旅居庐山时写的那首《庐山石工歌》。他找出一张纸,在微微震颤的车厢桌板上给《晨报》编辑刘勉己写信: 我记得临走那天交给你的稿子里有一首《庐山石工 歌》,盼望你没有遗失。那首诗如其不曾登出,我想加上几 句注解。庐山牯岭一带造屋是用本山石的,开山的石工大 都是湖北人,他们在山坳间结茅住家,早晚做工,赚钱有限, 仅够粗饱,但他们的精神却并不颓丧(这是中国人的好处)。 我那时住在小天池,正对鄱阳湖,每天早上太阳不曾驱净雾 气,天地还只暗沉沉的时候,石工们已经开始工作,浩唉的 声音从邻近的山上传过来,听了别有一种悲凉的情调。天 快黑的时候,这浩唉的声音也特别的动人。我与歆海住庐 山一个半月,差不多每天都听着那石工的喊声,一时缓,一 时急,一时断,一时续,一时高,一时低,尤其是在浓雾凄迷 的早晚,这悠扬的音调在山谷里震荡着,格外使人感动,那 是痛苦人间的呼吁,还是你听着自己灵魂里的悲声?夏列 亚平有一只歌,叫做《伏尔加船夫曲》,是用回返重复的低 音,仿佛伏尔加河沉着的涛声,表现俄国民族伟大沉默的悲 哀。我当时听了庐山石工的叫声,就想起他的音乐,这三段 石工歌便是从那个经验里化成的。我不懂得音乐,制歌不 敢自信,但那浩唉的声调至今还在我灵府里动荡。我只盼望 将来有音乐家能利用那样天然的音籁谱出我们汉族血赤的 心声! 火车喘息着停下了,已经到了莫斯科。 志摩脚下踩着化不了的冰冻路面,看着马车、雪橇响着铃哨奔跑过去,看着一个个破败冷落的有着蓝色葫芦顶的东正教堂,看着卖水果、烟卷、油炸包的小铺子,看着笨拙地吃力地抱着小孩在街上走着的没有剃胡子的男人,看着扎着红巾或是戴着红帽拚命挤上电车的女人,看着大群灰背的乌鸦在还末开冻的莫斯科河面上飞越而过,看着屋顶上飘扬着鲜艳的红旗在储黄的古老的城围里闪亮…他看到了俄国人的生活,艰难、沉默、含辛茹苦的生活。 在想象中,志摩看到一位战士,站立在炮火硝烟刚刚消失的大地上,周围全是尸体、血迹、废墟;战士披着破碎的铠甲,脸上混合着坚毅、痛苦、憧憬的表情,有血痕,有伤疤,目光凝定地看着远方的一洼泥沼,泥沼中升起一轮喷射着光芒的旭日… 他景仰、崇敬;他也迷惆、惶惑。 一个出身富商家庭,受过剑桥大学的正统教育,崇拜孔子、卢梭,喜爱雪莱、济慈,结识曼殊斐尔、罗素,交往梁启超、林长民,满脑子自由、爱、美的青年诗人,又怎么能真正理解和接受剧团经过生死搏斗,从血泊中站起来的俄罗斯人民和苏维埃共和国呢? 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