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四章瞎拐 (第3/3页)
张。 这开首两句唱得显然不甚理想,声音有些沙哑、滞涩。他停下来,脸转向伴奏的人,笑了笑,又用力清了清喉咙,从头唱起来: 山歌好唱口难开, 杨海好吃树难栽, 米饭好吃田准种, 米粑好吃磨准捱, 好吃懒做穷万代—— “代”字上的这个长拖音还没有最后落下来,场子里“哄”地响起一片笑声。他唱得实在滑稽。像是一只被掐住了脖子的公鸡发出的尖叫,让人听得头皮发麻。 瞎拐在众人的哄笑声中,隐隐露出不安。他的一只手松一下、紧一下地抓着拐杖的抓手,另一只手不断地搓弄着衣服下摆的襟角。 小丁给他送过一杯早已泡好的糖水。 他接过杯子,只轻轻地呷了一口,然后猛然一移拐杖,回转身,招呼一下乐手,又唱起来。 哄笑声一阵接一阵地在屋子里回荡。 瞎拐越唱越乱了方寸。他完全驾不住那些时高时低、时强时弱的调子。他的脸色一阵阵发白,汗流如注。他不断地喝水,喘气,咳嗽,清嗓子。 “歇一下再唱吧。”趁他大口喝水的间隙,小丁轻轻喊了他一声。 他好像没有听见。喘着气,用那只孤独的门牙狠狠刺了一下下唇: “急板!” 急板山歌先前是他常常用来压台的拿手曲目。 郎在外头唱山歌, 姐在屋织绫罗。 我郎山歌唱得好, 唱得我 手颤心跳,心跳手颤, 坐不得坐板, 踏不得踏板, 推不得推报, 过不得扣眼, 跑不得梭, 耽误我三尺三寸好绫罗。 曲子接近高xdx潮的时候,他的气力早就跟不上来。乐手们停止了伴奏,莫名其妙地瞪着他。 一阵静默之后,场子里终于爆发了嗡嗡的叫声: “何苦啰,人老了,唱不来,就莫丢丑啰…” “作孽!怎么能这样说人家!” “骗钱!” “没有心肝!” 一片细伢子“啊啊啊”的起哄声淹没了争吵。随后响起了板凳的错动声和杂沓的脚步声。 瞎拐站在场子中间的那盏两百支光的灯泡下。强烈的灯光把他的脸照得煞白,上面重又覆满了皱褶。小丁侧过脸,不忍看。 几个先前他最热心的老听客走到他身边来:“莫急,慢慢子来。只要你唱,我们就来…” 要真的只有这几个人买票,那当晚的茶水费也付不起。 围上来还想看什么热闹的后生中,有一个笑嘻嘻地喊起来:“我们听说你很有几手呢,怎么不露一露?”他诡谲地眨眨眼睛,放低了声音“唱得好不好不要紧,夜夜给我们来几段‘十八摸’就行。我保你一日三顿有得泡。” 瞎拐腮帮子“扑扑”地跳了两下,夹紧拐杖,排开面前的人,一言不发上楼了。 “他是胆细…”几个后生嘻嘻哈哈地走了。几位老听客在他们身后鼓着白眼,也走了。屋里只剩下七歪八倒的板凳和满地狼藉的果壳烟蒂。 “明天再收捡吧。”站长懊丧地说,跟小丁一起回到楼上来。 “我看你不必难过。”上楼后,站长郑重其事地说“办法总是有的。刚才那几个后生的话,不是不可以考虑。现在也作兴。听说,北京飞机场壁上画的女人,裤子都不穿。” 坐在床上,用拐杖拄着下巴的瞎拐缓缓抬起头来: “多谢你,站长。” 整个夜晚,再没有一句话。 四 第二天一大早,瞎拐就把一切都收拾好。不管小丁怎样说,也不能挽留。 小镇还没有从慵睡中醒来。路灯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熄了。只有启明星,在狭窄而弯曲的小巷尽头闪着微弱的光。风带着很重的寒气迎面吹来,小丁用力把瞎拐搂紧在臂弯里。 瞎拐突然眨了眨眼睛: “你还记得《拆白歌》么?” 从来不唱《拆白歌》, 风吹石磙飞过河, 大树梢上鱼打子, 急水滩头鸟作窠, 黄牛下了水牛婆, … 街边有一扇门板开了。里面伸出一颗睡眼惺忪的头,喊道: “嘿,这个瞎拐还这样快活!” 瞎拐因此更得意。一面唱,一面笑起来。一脸的折皱霎时都变得极为柔和。 小丁忽然站住,很坚决地说: “你走吧,我不送了,日后有机会,我去看你。”瞎拐觉得有点突然,还是理解了。 “也好,十八相送,何处是了呢。” “笃、嚓,笃、嚓…”拐杖和一只脚踏着沉重而分明的节奏,在空巷新铺的水泥地上,划着有力的逗号和句号。瞎拐人生的历程,就是这种逗号和句号的交替——多少次看来结束了,却又从头开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