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道高一尺 (第2/3页)
部分虚实,用两千人马变成一千五百人的结果证明了城下敌人实力的强横。此次出击同时还证明了一件事,城下的明军确实立足未稳,竟没有选择衔尾追击鳌拜的溃军。 “摄政王,让奴才多带些人再试一次吧…”歪盔斜甲的鳌拜脸上的惊惶与不甘交织在一起,手指城下:“我倒要看看這些玩意有多邪门!” 鳌拜口中的“玩意”说得便自然就是在王燃手中发扬光大的战车,初次遇到這种混杂着轻型火炮和连珠铳的重型装备,鳌拜和当初东瀛的小泉纯郎一样都立刻栽了一个大跟头。不过相比较而言,鳌拜比之小泉纯郎显然强了不止一个档次…小泉纯郎比狼可蠢多了,一个照面下来差点全军覆没还不知进退,而鳌拜在受到此突然打击后立刻选择了“战略撤退”并立刻找出了问题所在…很明显,在数十辆這种火力强大的战车以及数千熟悉火枪排放战术的明军战士面前,两千人的冲锋是无济于事的。 说实话,清初八旗骑兵的冲击力便是较当成的成吉思汗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一般的军队根本抗不住。据王燃原本时空中的史载,清朝康熙帝率众亲征葛尔丹,两军于一片沙漠戈壁中对垒。当时的葛尔丹有一支全部配备了俄制火枪、火炮的部队,热兵器程度化很高,依托骆驼与车架与康熙相抗,可结果怎么样?手持冷兵器的康熙亲卫队一个冲锋便将之拿下,足见满洲骑兵骁勇的战斗力。当然這也是造成了康熙对热兵器更加没有兴趣、只知重视骑兵弓箭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实一直到近代战争,包括那浸透着血与泪的八年抗战,骑兵的作用还是相当大。骑兵由其速度带来的攻击力一直就是步兵的梦魇。除非步兵在人数上占据着几倍甚至更多的绝对优势,方能抵住骑兵的攻击。 转回现在的时空,与较早进入热兵器时代的明军打过无数交道的鳌拜自然明白這个道理,故此才会提出多带些人手加强攻势。 但要多带多少人手才能抵得住這城下看似与普通战车没什么两样的“玩意儿”谁心里也没底。看了看周围又开始透着慌乱的众人,龚鼎孽站了出来说道:“摄政王,敌人的虚实既已探出,就没必要再跟他们空耗兵力…奴才以为此时不必再行出击…况且,明军阵脚已稳,此时出击与改日再出击没有什么区别…” 多尔衮赞赏地看了龚鼎孽一眼,干咳一声,选择性地忘记自己所说“能与敌军野战”的话:“龚先生言之有理…战车再猛,也爬不上城墙…我等尽可以在此作壁上观,静候山海关、山西、山东三地兵到…介时管他是十万还是一百万,里应外合、两面夹击,定叫他们全部魂断北京城!” “摄政王英明!”鳌拜等人同时说道。 多尔衮确实不负其“睿亲王”之名,非常懂得审时度势。面对城下鳌拜用五百军士之命“探得虚实”的明军,城上诸人上至多尔衮下至普通一卒都知道此刻不宜再选择出战。 但城上不出战并不代表城下不约战。 也许是对城内守军的虚实同样不了解,明军在鳌拜退进城中之时并未顺势进攻,而是在往前压了一步之后继续保持着防御队形,象是在等待城内清军的第二次出击。随着时间的流逝,城下的明军显然有些失去了耐性,在第一次胜利反击的刺激下,一帮士兵开始出来骂阵,叫嚣着要清军出城决一胜负。 说起骂阵,清、明两军是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這种情况清、明两军对阵之时经常发生的事情,说陌生,则是因为今天這角色发生了大逆转…当年都是清军在城下叫阵、明军“坚守”不出,什么时候轮到明军主动要求一战了?! 不得不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即便是骂阵比起当时偏安一隅的满清也有水平的多。当初满清骂阵不过是“缩头乌龟”、“胆小鬼”、“没种”等有限的几个词来回使用,比起這回的明军相关何止万里! 别看明军的很多士兵没读过书,但在骂人的艺术方面那绝对是条理分明,层次有序、用语规范,骂出了新意、骂出了水平。 “下面我要说的多尔衮他爹…我先喝口水…”城下领头叫骂的明军接过同伴递过来的水壶润了润嗓子,接着说道:“他這个倒霉地爹啊…”“這小子谁啊?有前途啊…”看着這个口若悬河的战士,隐身阵中的王燃差点把一口茶喷出来,這当口居然还要先喝口水。 “這小子啊。自称‘天下棋王’”庄子固摇着头笑道:“‘棋’下的怎么样不知道,但‘气’人绝对有一手…” 能被庄子固记住的战士自然在打仗上都有一手,上一个“兵人”精于白刃战,在枪挑东瀛第一剑客柳生十兵卫后被因功升为特种大队刺刀教官,王燃开始琢磨将這一个口才绝佳的‘天下棋王’调到外交部…下一步在政治攻势方面的工作显然很重。 得到自己人的欣赏自然就会遭到敌人地憎恨。眼见天下棋王将自己的父亲贬得惨绝人寰,多尔衮的面子上也是相当地挂不住…大清立国已来。自己什么时候被别人這么骂过?而正所谓主辱臣死,一干文官涨红了脸说不出话,鳌拜等一干武将也压不住心中的愤恨,在一旁请缨出战。 “多尔衮。出来打一仗吧…”城下地天下棋王高声的总结了一句:“你听地不累,我骂的还累呢…我再喝口水…” “贾宝玉這厮欺人太甚!”多尔衮一拍城墙。脸色变得青中透紫。 天下棋王的功力确实不凡,多尔衮手握墙垛一角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