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八节 (第3/3页)
去赶场,见见各式各样来自四乡八寨的农民们的脸,去七里路,回来七里地。哦,山野的世界是多么广阔,大山外的世界又是多么丰富多彩。而他,却只能生活在深山旮旯的这个小小的夹缝之中,从青年不知不觉走入中年,又慢慢地一年一年衰老。他同丹霞和儿子松松一道去上海探亲,上海热闹、上海繁华、上海的生活充满了新的色彩,他们不容易来一次,住了两个多月,带的钱用光了,也就回来了。这里,备战电台桦林边的四间砖瓦小院,才是属于他的位置,而他的价值,也就确定了只能在这个位置上寻找。尽管山乡小学校的教育质量很难提高,尽管有消息说备战电台几乎已被人遗忘,他和老娄一家人,还得在这里寻找自己人生的价值。其实他们都没怎么去寻找啥看不见摸不着的价值,他们只不过是在这里安澜无波地打发天天如此的日子罢了。 起先,小伟订一些杂志看,兴致颇浓地守在电视机旁从头到尾看所有的节目。近年来,杂志他不订了,难得一回地坐在电视机旁。看杂志也好,看电视也好,都会惹起他的思乡之情,都会使他想起山外头那个令人眼花缭乱、生机勃勃的世界,都会刺激他想到自己目前的处境。中东局势也好,两伊战争也好,那些穿梭不息外交活动也好,与他许小伟何干呢,他还得在这荒僻乏味的山沟沟里生活下去,生活一辈子。 所有这一切,都只因为他娶了丹霞,因为他成了老娄家一分子。 要摆脱这一切,要投身于强烈地诱惑他的生活,只有一个办法,一个办法… 不是有很多知青为回到城市,闹离婚,办假离婚手续,甚至想出种种荒诞不经的手段,钻头觅缝地达到自己的目的嘛。也没多少人谴责他们,相反,讲起来,人们还挺客观的。 如同染料浸在水里,色彩渐渐地向着四面扩散一般。一旦脑子里出现了这种念头,就变得一天比一天更鲜明、更固执了。 小伟曾经以为,一旦他深思熟虑的念头讲出来,丹霞非同他大吵大闹不可。她会骂他昧良心,她会怒斥他日子过好了就忘记当初,她会拼命撒泼把他骂得狗血淋头,她会哭、会嚎啕,会叫松松以父子之情来感化他,会…小伟设想种种可怕的情形。 结果呢,啥都不曾发生。 桦林边四间砖瓦房里的生活,甚至比以往任何时候来得平静。 只是家庭中的气氛变了。老娄和岳母几乎把他视为路人,阴沉着脸,几天里也不同他讲一句话,也不瞅他。而当他闷头抽烟抽得嘴舌发涩,啥滋味都品不出来时偶一抬头,又明明看到老娄或是岳母用眼角窥视他。儿子松松也避开他了,看到他都不喊,还气鼓鼓地朝他瞪着眼。从他提出那句难以出口的话、第二天就同他分房睡的丹霞,尽量回避着同他见面。吃饭的时候她也不坐到桌边来。 这是小伟不曾想到的,更是不曾预料到的。连续过了好几天这样几乎窒息人的生活之后,丹霞陡然把协议离婚书放在他眼前了,并且在第三页的后头,先签好了自己的名字。 除了丹霞在隔壁抑制着的啜泣之外,四间砖瓦房里,一个人都没有。想必是一家人商量好了,特地给他俩制造了这么一个机会。 小伟颤抖地抓起了丹霞丢在桌上的几张纸,他的泪水糊满了眼眶,纸上写些什么,他都看不清楚,他也无须看清楚,他的要求本来就很低,只要答应离婚,他什么都不要,只要有让他暂时在乡村小学校搭铺的被窝垫子,只要自己的换洗衣裳,儿子的生活费用,他甘愿承担。签不签字呢?事情到了这一步,字总是要签的,他已经没有勇气耐性在这里落寞孤寂地生活下去,他将要去走自己的路,他不能把自己的一辈子虚掷在这块土地上,陪伴着至今他还不曾进去瞅过一眼的备战电台。他常常怀疑,那山洞里的电信通讯设备是不是还适用于今天,那是六十年代安装的,今天已是八十年代了,电子微波技术发展神速,即使能用,那里面的东西想必都落伍了吧。 是的,为了他自己的前程,为了他的未来,为了在生活中寻求到属于他自己的位置,他非得离开这里不可。老娄、岳母、丹霞和儿子松松不会理解他的背叛,他们也许永远不会理解,也许,到松松长大以后,他会理解自己的父亲,但那是遥远的未来的事了。 眼下他只能顾到自己的离去。 哪怕他离去之后还不知将在哪儿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哪个岗位上显示自己的价值。他还得走。 小伟抓起了沉重的钢笔,笨拙地在协议离婚书的后头,署上了自己的名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