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节 (第2/3页)
对比的镜子。小伟是会在这世外桃源似的环境里生活一辈子的。 至少他不至于提出离婚,至少他不会产生离妻别子的念头。 怪谁呢? 似乎该怪小何,是他在赶场时说的一番话,促使小伟下定了决心。 “怕你动心,怕你情绪受影响,本来不想告诉你。”在场街边的蔬菜摊摊后头,照例地寒暄几句过后,小何突然说了这么一句,抿了抿嘴,看到小伟专注地望着他,小何添添嘴唇,接着往下道“后来想想,我们兄弟一场,多少年了,这样做未免太不仗义,我决定还是跟你讲。” “玩起外交辞令来了。” “对你是适宜的。”小何冷冷地道“我也要走了…” “走?”小伟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些年里,同他一道来洒溪高坪寨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们纷纷地走了,离去了,有的上大学,有的进省城的工矿,没安排的,都在刮回城风的时候回上海了。他们占着两个条件,一、当地不曾安排工作,仍在务农;二、没结婚。这两个条件,小伟都没有。每送走一个伙伴,他的情绪总要有一次波动,总会在家里无人的时候,凭窗远眺那重重叠叠的大山外的世界。唯一聊可自慰的是,好友小何还留在这里。在知青中,小何的命运也算好的,地区师范招生时,他被招去读了两年书。毕业以后分回来,在公社小学校里任教,有了工资、有了购粮证。他还同一个女知青结了婚,生下一个女儿,长期寄养在上海外婆家。夫妇俩就在公社(近年来改为乡)小学校里当教师。乡场离高坪寨六七里地,小伟赶场,总要去夫妇俩的家里坐一坐。平心而论,尽管小何去念过两年师范,有中专文凭,工资并不比小伟高几块,日子也没小伟过得顺心。对比小何,小伟还可得点儿安慰。可现在,什么预感也没有,小何也要走了。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着的就只剩下了他最后一个。听到这消息,他愣怔了半天,眼神不知朝哪瞧,好容易稳住劲儿,憋出一句: “走哪儿?” “上海是进不了的。去她父母的家乡,”小何似乎看出了小伟心绪,故意淡淡地道“南通,你是知道的,离上海很近,只隔着一条江。那里的学校,调令已经发来了。” 小伟有气无力地责备着老朋友:“你头一次跟我讲…” “不是什么秘密,也不必四处张扬。”小何平心静气地道“现在这种事太多了。你不晓得吗,在我们这批当年下乡还没走脱的知青中,近年来又出现了一股回归的潮流。有人开玩笑说,这也是否定‘文化大革命’。不过,这股回归的潮流,是一股潜流,悄悄地、想出种种办法、千方百计地回去。不是说嘛,人生在世,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位置。当你寻求到合适的位置时,也就确定了自己的价值。可怜的是,我们始终都没在这儿找到合适的位置,我们像被人甩上沙滩的鱼一样,给甩在这偏远山乡的夹缝里。哦,你是不同的。”小何察觉了小伟骤然变了的脸色,迅疾地转了话头:“你在这里有一个安定舒适的家,你的儿子松松都读书了。他…” 场街上喧嚣的声狼把小何的嗓音淹没了。小伟连瞅也没瞅小何一眼,转身就步入了拥塞的人流。 他不知道自己在场街上干了些什么,不知道是怎么回到备战电台边的家中来的。他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吗,多少年来人们都是这么说的。确乎也是这样,建在备战电台桦林边的四间砖瓦房的家,要比高坪寨上的农民家庭,甚至比乡场上,区镇上的居民家庭,条件都好多了。原先计划中的事情,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件一件都如愿了。丹霞被招了工,协助她父亲看守备战电台。小伟随着洒溪学校由民办转为公办以后,自然得了工作,有了购粮证。在这个家庭里,唯独丹霞的母亲是农村户口,不过这已不碍事了。相反,在实行责任制以后,高坪寨上划给她一大块责任田土,一家人在这块田土上栽种蔬菜,种果树,一年四季的新鲜菜吃不完。日子过得顺心极了,家里不仅新打了一整套家具,还像城里人家那样,买来了洗衣机、电视机。 这样的家,还有啥不满足的呢? 要小伟挑剔,也说不出几点来。只是,小伟的心头常常浮起空泛感来,总觉得自己生活的范围太狭小了,生活的天地太狭小了。每天,他的生活就是从桦林边走到乡村小学校,再从小学校回到桦林边来,酷暑寒冬,春去秋来,风雨无阻,每天两回。回来之后唯一可去的地方就是责任田土,帮着干点儿活,想干多少干多少,因为家中有的是拿着国家工资的闲人。星期天可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