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孙少平的精神之路 (第4/4页)
浪漫和不切实际,这一点通过下面的分析可以看到。 孙少平一点都不惧怕劳累艰苦,他完全能够承受。看看他结束三年的民办教师生涯之后的表现,我们就明白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他不能忍受的是没有精神生活“一个有文化有知识而爱思考的人,一旦失去了自己的精神生活,那痛苦是无法言语的。”在双水村的生活断绝了与外面广大世界的联系,丰富他精神世界的途径断绝了,因此他多次萌发了去远方的想法。这一想法正式对精神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在高中毕业的时候,这种想法已初见端倪。“他甚至想,唉,我在这世界上要是无亲无故,孤单一人就好了!那样我就可以无牵无挂,哪怕漫无目的的到遥远的地方去流狼哩…”在与田晓霞的谈话里孙少平也多次提及自己的这种怪想法。“笑毕,他说:”我不会变成你描绘的那种形象。‘他立刻严肃起来,’你不知道,我心里痛苦。不只为什么,我现在特别想到一个更艰苦的地方去。越远越好。哪怕是在北极的冰天雪地里;或者像杰克-伦敦小说中描写的严酷的阿拉斯加…‘“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一一援引原文,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851-853页田晓霞与孙少平的对话,这一次的对话更有意义业更让人感触。这种想法愈来愈清晰,愈来愈强烈,最后孙少平终于下定决心离开双水村,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让我们为他这一决定击掌欢呼!这个时候农村的生活已经开始变得这样有希望,他们家的事业也正在发端之际,而且看来前景辉煌,他却要跑开这一切,到前途未卜的远方去。正是出于精神上的追求。此时他的想法一基本成熟并且坚定起来。孙少平的这一追求与那些对精神对孤独有着强烈、永恒不变的爱的先哲们是何其相似。个性温和的彼特拉克为这种偏好说出了理由:我一直在寻求孤独的生活河流、田野和森林可以告诉你们,我在逃避那些渺小、浑噩的灵魂我不可以透过他们找到那条光明之路。 陶渊明违心在官场蹉跎多年之后,在《归去来辞》里寄托和表达了几乎一样的生活理想:“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甚至温柔的基督教徒安吉奴斯也以他独特、神秘的语言表达了一模一样的意思:希律王是敌人,上帝在约瑟夫的睡梦中让他知晓危险的存在。 伯利恒是俗界,埃及则是孤独之处。 我的灵魂逃离吧!否则痛苦和死亡就等待着你。 同样,布鲁诺也表示了这一意见:“在这世上,那些想过神圣生活的人,都异口同声的说过:噢,那我要到远方去,到野外居住。” 正是这些伟大的心灵,担负着引导人类跨越谬误的海洋,从而进入真理的福地的任务。他们不可避免的生活在世俗男女当中,但却又不曾真正的属于这些俗人。从早年起他们就已经感觉到自己明显与他人有别,但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才逐渐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处境。一旦这种清晰的认识形成,他们就刻意的与大众辅之以身体上的分离——他们与大众本来就有精神上的分离。于是孙少平的去远方的想法及其付诸行动便只有与其处于同一精神层次的高尚灵魂才能够真正理解。 孙少平无意间担负起了上述的任务,这是必然的。以前田晓霞是他的导师,当他们再次在黄原相遇时,他身上的变化——出于对苦难对生活的思索得到的深刻认识——已经开始带给田晓霞教益。他写给meimei孙兰香的信,充满睿智,像一只强有力的手,拨开了这在孙兰香眼前的那层云雾,在孙兰香的眼里,二哥更是其精神导师。 分析到这里,我们看到,孙少平的精神世界,他的思想,已经基本定型,在以后的岁月里,无论他从事何种工作,都不再重要,他能够从中感受到自己,能够从自己身上获取幸福。正如我在前面所作的糖果的比喻。假以时间的磨砺,孙少平的精神信念将会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坚定,这种信念与能力,导引着他领受真正的幸福。下面是我从孙少平精神的海洋里掬起的几朵狼花,作为对上面结论的补充与印证。 “不!他决不会像哥哥一样,为了逃避不可能实现的爱情,就匆忙的给自己找一个农村姑娘。无论命运怎样无情,他决不准备屈服;他要去争取自己的未来!当然,这不是说,他以后就一定能和晓霞一块生活——即是没有田晓霞,他也要去走自己的道路!生活包含着更广阔的意义,而不在于我们实际得到了什么;关键是我们的心灵充实。对生活的理想,应该像宗教徒对待宗教一样充满虔诚与热情!” “…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而受尽折磨;但他已不仅仅将此看作是谋生活命——职业的高贵与低贱,不能说明一个人生活的价值。恰恰相反,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通过这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历经千辛万苦而酿造出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自嘲的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 “孙少平强迫自己回到眼前的现实中。是的,煤矿和这里虽有天壤之别,但都是生活。生活就是如此。难道自己吃苦,就妒忌别人的幸福?不,他在黄原揽工时就不止一次思考过类似的问题。结论依然应该是:幸福,或者说生存的价值,并不在于我们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在无数艰难困苦之中,又何尝不包含人生的幸福?…” 到此为止,孙少平在思想上精神上已经强大到足够把握自己,他通过艰难的跋涉找到了自我的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独立自主和平和心境,他的寻找历程及在此过程中的对幸福真谛的领悟,恰恰验证了我在本文开始引用的西塞罗说过的话。作为这世上三类贵族——1、基于出身和地位的贵族;2、基于金钱财富的贵族;3、精神思想方面的贵族。——的最后一类,是至为高贵的;孙少平经过时间,其尊贵将得到人们的认可。这个过程,又践证了尚福尔的一句话:“幸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很难求之于自身,但要想在别处得到则不可能。” 200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