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仲明文集_孙少平的精神之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孙少平的精神之路 (第3/4页)

我们的心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对于孙少平的变化我们由衷的高兴,感同身受。

    田晓霞之于孙少平比冬妮娅之于保尔更加弥足珍贵。其原因不在于他们相处时间短长以及最终发展为爱情的结果。关键一点在于,冬妮娅并不能够从根本意义上理解保尔,他对保尔的感情建立在幼年的认识及同情之上,而田晓霞对孙少平的情感则建立在两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如此说来,孙少平比保尔要幸运得多,毕竟,对于一个精神出类拔萃的人来说,能够真正理解他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了若恒河沙数。

    让我们把关注的焦点从田晓霞身上移开,顺便看一下在高中期间发生在孙少平身上其他几件也颇为重要的事情。首先要说的是郝红梅和孙少平之间的那段青涩感情。在郝红梅移情顾养民之后,孙少平一度非常痛苦,这是人之常情。对此刻作如下解释。人的任何一种快感或愉悦都是某一种需要暂时或永久得到满足的结果。孙少平从与郝红梅交往中感受到的温馨喜悦源自于困难时期感情上和精神上的需要得到了慰藉。当能够满足我们某种需要的物质或关系消失而我们的需要仍然存在时,便会感到痛苦,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痛苦就是不满的状态。有时这种痛苦巨大深邃,其实是因为我们的需要曾经得到过满足——正像饥饿的时候闻到饭菜的香味加剧饥饿感,如果它从来不曾被满足以致我们知道其不可能实现而降低要求或不再要求,痛苦反而不会那么强烈。我们所说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以及“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都出自于同一道理。如果我们能够及时的降低需求标准,那么这种痛苦就会减弱并逐渐消失。孙少平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说一个普通人,不应该过分的追求不属于自己的奢侈。在此期间孙少平获得了两个非常重要的认识。其一,普通并不等于庸俗;其二,在最平常的事情上都可以显示出一个人人格的伟大来。这两点都是从他的“对手”顾养民对挨打一事所反应出的态度上受到震撼生发出的。关于第二点塞尼加说过的话——从小事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本性——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一个人会在细节上疏于防备,从而表露出自己的性格。从一个人对细微事情的处理方式,或者纯粹的举止态度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自我。这一点同样能够解释田晓霞对于孙少平的认识。

    从另外两件事——解救侯玉英与郝红梅——上,孙少平展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宽厚。想想我们看到侯玉英在“铁锨”事件上对孙少平的伤害及郝红梅移情别恋对孙少平造成的痛苦,我们甚至不能够原谅她们。在后来的事情上孙少平的做法不仅让当事人震惊,同样也震撼我们的心灵。这恰恰体现出孙少平在精神上超越常人的地方,基于这一点,他才能够保持完后平和的心境对待这两个曾经带给他巨大创痛的人。而这又基于下面的认识,这种认识只有精神能力卓越的人才能够做到。生活在人群当中,我们不应当摒弃任何一个人——哪怕这个人是一个最卑劣、最可笑的人。因为这个人对我们做出的一切并不单单是针对我们,而是他只能表现出这个样子。原因在于没有一个人能够改变自己的真实个性,这包括道德气质、认识能力、长相脾性,等等。“江山易改,秉性难移。”验证了这一点。认识到这一点,如果我们碰到一些糟糕透顶的人,便会想起这样一句话:“林子里总少不了一些怪鸟”平和我们的心境。

    迫于出身的卑微于生活的艰苦,在高中毕业之后,孙少平不得不回到双水村那个狭隘的天地里。但是通过我们上述的诸多分析,我们已经不那么为孙少平担忧了。因为在他短短的两年高中里,他的思想已经渐趋成熟,明晰了几个对他今后生活幸福起关键性作用的认识:平和的心境和独立自主。正是这两点,从根本意义上决定了一个人能否真正的幸福。孙少平在以后的生活道路上,逐步加深并强化了这两点认识,挣脱了出身环境带给他的纯属“乡巴佬”式的狭隘与偏见,在精神能力上达到了更高的层次。

    平和的心境与独立自主这两点意识一旦之根于一个人的思想并且能够从理念上知道这个人的行动,那么这个人就找到了生活的真谛。于是无论这个人的一生是在茅棚、在王宫,抑或在军营、修道院里度过,便不会有本质意义上的不同,归根到底都是同一样的人生。人生的际遇、历险,获得的幸福或者遭受的不幸尽管千差万别,生活仍然就像糖果一样:尽管糖果的形状千奇百怪、颜色多种多样,但都是由同一样的果浆做成。歌德的评论(《诗与真》)适用于这里:无论经历任何事情,每个人最终体会到自身拥有。同样的意思出现在奥立弗-高尔斯密的诗句:“无论身在何处,我们只能在我们自身寻找或者获得幸福。”

    ——《旅行者》

    鉴于上述认识,孙少平对于侯玉英给他的恋爱信的处理方式,便能够得到解释。他之所以不接受侯玉英的爱,不是因为他看不起她鄙视她,而是因为侯玉英在信里提到的所谓的幸福——一辈子吃好穿好。这在孙少平看来是庸俗的,而这也正是芸芸众生所追求的生活目标——实质上是浅薄、空虚和充满烦恼的生存,与精神生活相比,这种纯粹以追求个人自身安逸为目标的实际生活则显得可悲——这种生活增加的只是长度而不是深度。这种生活对于大众来说就是目的,但对于精神卓越者而言,那只是手段而已,只是用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必须,除此以外,别无他图。精神卓越的人首要关注的是精神生活。随着他们对事物的洞察和认识持续的加深和增长,他们的生活获得了一种整体的统一;精神生活的境界稳步提升而变得完整美满,就像一件逐步变得完美的艺术品。

    孙少平在将要回到双水村是的心情及担忧,在849页有几段描述。我们可以看到,他首先关注的是精神生活:“他将再没有读书时间”“《参考消息》再也看不成了”,…因为他是一个精神卓越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想法。换作一个普通人,他会首先考虑物质生活的艰辛与匮乏,毕竟,学校的生活比之双水村的要轻松便宜的多。孙少平的这种想法不是年轻人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