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辗转获胜 (第2/5页)
就生在那个地方,想得到更多的修行,遇到佛法就特别难。佛也讲过,咱们内地受具足戒得具备十师,边地只要五师就可以了,因为啥呢?你想凑足十师,恐怕非常难非常难,佛给开缘,没有办法的事。所以说生在中国特别难。因为它人烟密集,另外文化也比较发达,佛法也特别兴盛,弘法的也比较多,所以容易成就。 (编者注:这里的中国不是指我们所说的中国,而是指佛法兴盛的中央地区,即使是偏僻之地,佛法兴盛,也可以称为佛法的中国。即使是经济繁荣的地方,如果没有佛法,也是边地。) 【释】“既生中国”既然生在中央大国了。“值佛世难”又能遇到佛出世,也是很难的。“既值佛世”既然遇到佛在世了,这时候“遇道者难”你再能够遇到善知识,道者就是善知识。遇到有道的人,你自己也能够随着修行,这也是很不容易的。 这就更难了,遇佛住世,这个确实是难。我们都是想成佛,我们才觉悟,等我们想学佛了,佛又不在世了。佛在世的时候,我们又在造业,还不知道上哪去了,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呢,所以说遇佛住世特别难。多少万年才有一尊佛住世,所以说非常难。而且即使你生在佛住世的时候,你又“遇道者难”你别看你值佛住世,有时候你想修道也很难。过去有个叫什么城东老母,和佛的出生的年月日时间都一样,她就不信佛。你看,什么因缘都具足,但她就不信佛。所以有时候值佛在世,他也不听不闻。 我对这个有体会。过去家乡有个庙——楞严寺,不能说一天走一遍吧,也得经常从那走,走的次数太多了,但是从来没有想过上庙里去一趟。去看看庙里什么样,那和尚是什么样,他们在做什么,他们为什么要出家,我连想也没有想过,从来没有想过。虽然也没有诽谤——现在也暗自庆幸没有去诽谤,对出家人有什么想法,没有这种事,但从来也没有想过他们在做什么。就眼睛看着,天天搁那走,就像没有那回事似的,所以说想修道难。 特别是遇到善知识难。当信佛以后,人家说需要有个师父,这时候才想起要有师父。上哪去找师父?那时候就想去找个师父,要是不好的,心里也不认可;要是好的,自己也没有修行,找个好师父,能行吗?这时候就觉得特别难,就想皈依个师父都非常难的。那时候我这心还挺高,想找一个好师父,但又不知道什么叫好师父,什么标准也不知道。 后来我就想出一个办法来,我说:不管找师父怎么个找法,我先放生,先把这个事做了再说。放生既然是修行的一步,我先做这个事情吧。那时候不能说是天天放生,也是经常放生。计划要放多少生,刚开始是买几条鱼放一放,后来就觉得少,再买几十条;几十条少,买上百条,就不断地去放生。 那天正好应该圆满了,到中午圆满,就是自己原先定的小目标达到了,还觉得挺高兴。我寻思:今天好不容易把这个放生放圆满了。在没信佛之前,你想做点善事也是非常难的,那时候做一点善事就觉得挺高兴。现在一看是微不足道了,但是那个时候想培养点善根,也是挺难的,那都是挺勉强。特别是自己去做,也没有人告诉我放生的问题,说:“你应该放生,学佛应该放生。”没有人告诉,自己就觉得应该这么做,就去做。 等到中午刚放完,回去吃中午饭,就有人找我来了,说:“你既然想认师父,我也不够做你的师父。”他是个居士,说:“我是不够做你的师父,这么地吧,你认我师父为师父,你看这样好不好?”当时给我乐得,心里像开了花。他说:“你看,我师父就是上体下清老和尚。”当时心里,哎呀,别提多高兴了,赶紧吃完饭就过去了,去认师父。 一认师父,我也不会说什么,搁那老老实实一坐。师父说:“我也不收徒弟,你认我干吗呀?”我一听,得了,我别吱声,就在这等着吧,反正这个事早晚能成。因为我心里有数,早晨还有点小的善境界,再加上放生,自己心里还挺安慰的。后来老和尚就勉强同意了,一看,这个徒弟虽然不咋地吧,但心挺诚,就这么同意了。哎呀,当时那种心情,这下可有了靠山了。信佛有了大的靠山,等到有了师父,就像有了具体的靠山似的,那是心里说不出来的那种愉快,觉得走道也飘飘然。后来也光知道好,还不敢跟别人说,怕人家笑话我。 后来就跟别人说过。有个人说:“你看看,我给你找了个师父。”都想帮我找师父,说:“按你那个意思,你想认哪个师父好呢?”这个人跟我讲,他有点他的主意,他想叫我认他师父为师父,他师父也很了不起。后来我就说了,我说:“有师父了。”他说:“哪个是你师父?”把他紧张得够呛,还生怕我认错了。我说:“是上体下清老和尚。”哎呀,把他乐坏了,他说:“哎呀,太好了!本来我想叫你认我师父为师父,没想到你认了这个老和尚,这个老和尚就是我师父常称赞的那个师父,那比我的想法还好。”这就替我高兴。我这心里就更高兴了。 因为遇到一个善知识是非常难的,遇一个好师父并不是要师父的名声,关键是他能指导你修行。刚开始我们并不知道,现在知道了,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去选择一个师父。因为刚学佛的时候,你对师父甚至没法去选择,怎么去选择?也不太懂。再说,人家收不收你,你也不知道;人家究竟修得怎么样,你也不知道,什么情况都不清楚。现在看着就是冒蒙去碰了,实际上它不是这样,就是你善根具不具足的问题。 那时候遇到师父,刚开始还没觉得怎么地,虽然自己很欢喜,有了靠山,但具体的修行这方面,师父那时候就给我讲了怎样去参话头。第一个就讲怎么参话头,你照这么样去做就完事了。我觉得师父讲得很实在,正符合我心。我也不懂得什么法门不法门,什么念佛、参话头、还是修密,我都不懂,师父怎么告诉,我就怎么去做。后来我就认真做,所以就给自己打下了一点基础。就是说,别看是皈依师,那也是很了不起的,你这一念走得对或错,那太重要了!(编者注:上妙下祥法师最初学佛时,从上体下清老和尚受三皈,并依止修行。) 特别是我们出家,能够遇到善知识那就更难,那简直就像什么呢?就像一个瞎乌龟在大海里不断地游,大海很大,正好遇到那么一个木头,这个木头有个孔。你就算能遇着木头,也不见得有孔啊,而遇到这个木头,它脑袋正好就能从那个孔里钻过去。就这么难,千劫万劫的难,所以说不容易。因为你这一生就交在这里了,这一生就算投胎了,这特别的难,难得等你事后想起来都后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