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书记工程_第八章较量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章较量 (第7/8页)

么样,王一名说挺好的,江副市长和谢三强都很高兴。薛明汉便没再说什么,把电话打到郭小勇办公室,电话是秘书刘平接的,说郭市长刚出去办事去了,估计很快就能回来。不一会儿,郭小勇果然回了电话,说刚刚和招商局的几位同志陪一个客商出去走了走,问薛明汉找他有什么事情。薛明汉说峡江大桥招标的事情已经定来了,要郭小勇督促相关部门抓紧落实,使大桥项目尽快开工。郭小勇“嗯嗯嗯”地应着,心里却极不平衡。

    “小勇市长,罗天海这次没有竞得峡江大桥工程,心里可能会有些想法,平和、杨华他们手里应该还有些工程项目吧,你看怎么安抚一下他吧,他是外商,能照顾到的地方我们还是要尽量照顾的,别打击了外商投资峡江的积极性。”挂电话的时候,薛明汉这样说道。

    “薛书记,您干吗还给郭市长他们找台阶下呢,罗天海是他们请来的菩萨,怎么安抚怎么送走是他们的事。”

    “罗天海在鲁宁的事情这些日子我听了一些,这个人一身的痞气,我是怕他没中标闹事。峡江现在要发展,除了需要项目,需要资金外,还需要稳定。社会不稳定,投资环境不和谐,经济建设也就搞不好。峡江大桥是我到峡川后建的第一个工程,可以说是上到省委领导,下到平头百姓,都在关注这个工程。现在招标定下来了,我只希望这个工程能够早日动工并顺顺利利地完工。省里刚开完信访稳定工作会,再过几个月省十届全运会又要开幕了,在这个节骨眼上,我可不想生出些影响稳定的事情来。”

    薛明汉的话不无道理,现在是稳定压倒一切,地方经济搞得再好,不稳定不和谐的事件却接二连三地发生,上级领导不但不会满意,弄不好,还来个一票否决。什么“三个文明”年终考核一票否决,个人先进一票否决,至于提拔重用,更是免谈。所以,从乡镇到县到市,都有这么一种怪现象,有些一把手宁可守业也不愿创业。守业,平安稳定;创业,纠纷不断,矛盾不断,信访量噌噌上涨,弄不好,乌纱帽都丢了。

    这是现实,但薛明却不愿这么做,在他看来,为了官帽只守业不创业,是一种不作为、不负责的表现。他的信条就是,在其位就要谋好其政,事要做,业要创,安全稳定的局面要维护。有问题,想办法解决,有矛盾有纠纷,用心去调处。

    “湖南的浏阳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这个中国花炮之乡近几年发展得特别快,2006年浏阳市的财政收入突破15亿大关,与上年同比增加了3亿。一个县级市,它靠什么一年有十几亿的税收?靠的就是浏阳花炮这个支柱产业。据统计,2003年浏阳实现花炮产值2589亿元,销值2562亿元,税收44亿元,占当年财政总收入的48%;2006年全年销售花炮3873万箱,实现销售额51亿元、创税82亿元,占了财政税收的533%。花炮生产属于高危行业,一起安全事故很有可能就炸飞一批官帽,难不成因为这个浏阳就不办花炮企业了?没有这些花炮企业,哪来的中国花炮之乡?又哪来的一年15亿的税收?”这是薛明汉在崇山当县委书记时批评一些只守业不创业一把手时,最爱举的一个例子。

    薛明汉这种不怕事、爱干事的性格,深得省市领导欣赏,即便有时惹出些麻烦事情来,领导也不会大发雷霆,而是嘱咐他在干事创业的同时,注意协调好各层面的关系,尽量麻烦事小一些少一些。

    与上面的一片叫好声不同的是,薛明汉的这种做法在当地干部中引来的却是不满,很多人说他为了出政绩不顾下属的死活。举个例子吧,当时薛明汉引进一个机电生产项目,但在征地时却极不顺利,群众意见挺大,三天两头集体去市里上访,又是联名写材料寄到省委、省信访局、省政府、省国土资源管理厅等,搞得上至县长,下到县信访局的一般干部,个个为了息访东奔西跑,忙得是晕头转向。尽管如此,薛明汉还是坚持要引进那个项目。他说,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不愿解决问题的干部。后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全力协调下,民愤平息了,项目也落户了,但一些干部对薛明汉的意见也就因此落下了。

    薛明汉的妻子雪依凡不满丈夫的做法。作为薛明汉的妻子,她为丈夫不做守业者而做创业者感到自豪,但是,她又不想看到丈夫因为干事创业锋芒毕露,今天得罪这个,明天得罪那个,成为下属的众矢之的。所以,她时不时地会和薛明汉争论一番。就在薛明汉到峡川来上任之前,雪依凡也千叮咛万嘱咐,要薛明汉收敛一些。得知薛明汉要把峡江大桥建成峡江市的标志性建筑后,雪依凡又劝他别去碰上一届定好的市长工程,以免造成党政班子的不团结。但薛明汉呢,依然是坚持到底。从某个角度说,也正是薛明汉的这种性格成就了他的今天吧。易竹刚老书记就曾对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只是一个守业者,你做到县长这个级别就已经到顶了,别说市委书记,就是县委书记也没你的份。

    这话,薛明汉信。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薛明汉、雪依凡、王一名、邹放、谢三强及谢三强的一名助手,共六个人,分乘两辆小车前往崇山看望易竹刚老书记。

    平日门可罗雀的家里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易竹刚很高兴,叫唤着要老伴去菜场买这买那。易竹刚夫妇都是离退高干,组织上有意给他们安排一个保姆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但被易竹刚拒绝了。拒绝的理由是已经不在其位了,自然也就不该再享受那般待遇。

    薛明汉不放心易竹刚妻子一人去菜场,便叫雪依凡一起同行。谢三强呢,也挺灵光的,吩咐他的助手开车一同前往。

    “让他给你们当司机兼小工,帮忙提提菜什么的。”谢三强说。

    邹放也很高兴,自从易竹刚身任要职之后,他和易竹刚就少有联系了,直到易竹刚退下来之后,彼此的联系才慢慢地又密了起了。易竹刚回崇山老家养老后,邹放和易竹刚见过两次面。一次是易竹刚退下来的那年春节,他怕习惯了热热闹闹过大年的易竹刚,习惯不了突来的冷清,初一那天特意带着老伴赶到崇山,陪易竹刚说了一天的话,下了一天的棋。第二次是去年,当时易竹刚住院疗养,邹放过去探望。两次见面,易竹刚都表达了他想到峡川看看他这个师傅的意愿,但无奈疾病缠身,总也不能成行。这次见了面,师徒二人又是挥毫泼墨探讨书法,又是楚河汉界,杀得昏天黑地。

    看到易竹刚和邹放俩人这么高兴,薛明汉把谢三强拉到一边,称赞谢三强这个点子好,哄得两位老人这么开心,要谢三强以后多找机会让他们师徒会面。谢三强想了想,说要不我在金水花苑给易老留套房子给他们使用,这样易老和邹先生要见面就方便多了。薛明汉觉得这办法可行,但易竹刚肯定不会同意的,况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