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最好的年代_记三:当上冠军还是小字辈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记三:当上冠军还是小字辈 (第1/4页)

    记三:当上冠军还是小字辈

    2005年初,333车队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放走了冠军车手王少峰,招来了菜鸟韩寒。与此同时,3月6日,远在昆明的红河车队也在大张旗鼓地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刚从达喀尔归来的名将徐狼和台湾小飞侠林志颖的加盟…许多对赛车并不关注的读者可能不知道徐狼和王少峰是谁,但是他们能从新闻标题上想当然地解读出这样的结论:韩寒和林志颖一样,其实都不会开车,他们只是因为名气大,被车队老板请来当车手,能不能完赛根本无关紧要,只要帮车队把秀做足了,也就算是够意思了。

    2005年年初,333车队作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放走了冠军车手王少峰,招来了菜鸟韩寒。与此同时,3月6日,远在昆明的红河车队也在大张旗鼓地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刚从达喀尔归来的名将徐狼和台湾小飞侠林志颖的加盟。在这两条新闻中,王少峰和徐狼是被当做真正的车手来议论的,因为他们绝对是那种可以决定车队胜败的人。而韩寒与林志颖不幸被划到了另一个阵线里去,许多对赛车并不关注的读者可能根本不知道徐狼和王少峰是谁,但是他们能从新闻标题上想当然地解读出这样的结论:韩寒和林志颖一样,其实都不会开车,他们只是因为名气大,被车队老板请来当车手,能不能完赛根本无关紧要,只要帮车队把秀作足了,也就算是够意思了。

    一、天上掉下个夏老板

    这样的想法对这两位车手实在是太不公平了,林志颖在参加内地的CRC比赛之前,在台湾省专跑柏油场地赛,而且拿过无数个分站冠军及年度冠军。而韩寒尽管之前的成绩还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但是他在从未跑过场地赛的前提下参加2004年的亚洲宝马方程式比赛获得过巴林站第七(新秀杯第一)、马来西亚站第八(新秀杯第二)、上海站第七(新秀杯第二)、日本站第六(新秀杯第一),由于宝马方程式的比赛在国内媒体中几乎没有任何反映,所以韩寒的成绩几乎没有人注意到,但是上海333赛车俱乐部的老板夏青看到了。当时我曾经非常不理解地问过老夏:把韩寒招来固然有你的道理,但是为什么不挽留住王少峰再多一份保险呢?夏青说:韩寒已经足够了,他本人就是一道保险。

    除了夏青,当时基本上没有人相信韩寒能够很快站上领奖台,尽管在心里已经对冠军渴望了很久,但是韩寒自己对什么时候能赢下一站也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方案和计划。而这次转会,对于韩寒来说最大的意义在于,他得到了双倍的机会。直到今天,在场地和拉力两个方向都全力出战的赛车俱乐部,全中国也只有333这一家。每到大赛,别管是什么赛,夏青都可以在维修区里高喊一声:“333好汉全伙在此!”

    直到今天,333赛车俱乐部的存在,对于中汽联一部和二部的内部沟通和协调都是一个严肃的考验,因为一旦把CTCC(原CCC)和CRC的比赛安排重叠了,就是对该俱乐部的公开歧视。中汽联掌门人严建昌私下承认“中指事件”发生时,韩寒逃过更严厉惩罚的一个原因是他的“脚踩两只船”真要处罚韩寒,很难绕过他的双重身份,不过,严建昌始终以看着后辈撒娇的姿态看着韩寒,从来也没想真的封杀了这个桀骜不驯的问题青年。而到了2011年的赛场上韩寒只能独享该特殊照顾,在拉力赛方面,由于王睿所在的万宇车队今年把CRC的比赛放在了次要位置,主要精力用于跑APRC的洲际赛事,结果就变成了这样有趣的一幕,如果2011年的CRC和CTCC必须回避把同一个周末排进赛历,只是因为有韩寒一个车手两边的比赛都要参加。

    二、大车队小赛车

    不过刚刚加入333车队时的韩寒可没这么开心,当时他心里还委屈着呢,因为之前自己开着三菱EVO-5跑比赛,就算那车再破,好歹也是N组车,四轮驱动,涡轮增压,有头有尾,有名有姓。换成POLO之后,四驱变两驱、三厢变两厢,排量小了,涡轮没了,速度慢了,空间挤了…怎么看怎么山寨!这不怪韩寒眼眶高,全世界跑惯N组赛车的选手上了S组的车都得直皱眉头:这车的制动全抱死了吧?怎么干踩油门就是不走道啊!可是韩寒自己清楚得很:别挑三拣四了,如果不是老夏出手拉一把,自己这一年基本上就得站在赛道里当观众,谁会给观众一年8万元工资、奖金另计啊?但是有所失也有所得,韩寒在拉力赛方面的失落,完全可以用场地赛的收获来弥补。

    2005年的韩寒终于不再需要每一站都适应一个新的领航风格,车队把之前老将黎军一的领航员孙强分配给了他,两个人搭上伙之后直到今天便没再分开过。尽管这一年韩寒的拉力赛跑得阴差阳错,但是在赛车场里,他实现了在场地赛上的历史突破,不但上了领奖台,而且还上了最高领奖台。

    不过,另一方面说来也实在够搞笑的,CRC一个赛季总共五个分站,韩寒竟然拿了四个分站第四回来,最终落下个“韩老四”的绰号。在年度最终收官的韶关站比赛之前,有一天33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