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全传_第五六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六章 (第3/5页)

语气答道:“臣必谨遵慈谕,任劳任怨。”

    “沈葆桢创办船政,很有效验。不过现在要制洋人,总还得另有一套办法。总理衙门跟北洋已经商量过这件事,你总知道?”

    “是!臣是知道这件事的。李鸿章跟总理衙门常有信使往来,反复讨论,现在意见差不多一致了。”张佩纶略停一下,用很有力的声音说:“欲求制敌之法,非创设外海兵轮水师不可,欲收横海之功,非设立水师衙门不可。”

    “你是说专设一个衙门管理水师?”

    “是!西洋兵制,水师都设海军部,兵柄极重。”张佩纶说:“总税务司赫德在总理衙门谈论军事洋务,亦劝我中国设立总海防司。水师既然宜合不宜分,宜整不宜散,自然宜乎专设水师衙门,统筹调度。”

    “设衙门倒没有什么,不过多用几个人。创设外海兵轮水师,只怕不是一两百万银子所能办得了的,这笔经费,从何而来?你们想过没有?”

    “臣等亦曾筹议,沿海共有七省,外海兵轮水师,既然一军应七省之防,则七省合力供水师一军之饷,亦非难事。所难的是,怕七省督抚,各持门户之见,不肯通力合作。”

    “这倒不要紧。谁要是不肯尽力,朝廷自有处置的办法。”慈禧太后想了好一会,用沉着有力的声音吩咐:“你好好写个折子来。一条一条,越详细越好。”

    “是!”“你这次到福建,虽说会办海疆事务,身分是钦差,福建的船政也可以管。”慈禧太后又说:“你赴任以前,不妨先到天津找李鸿章谈谈去。你不是跟李鸿章很熟吗?”

    “是!臣与李鸿章世交。”

    “你见了李鸿章,告诉他:朝廷待他不薄。多少人参他,我都压了下来。他也该激发天良,好好办事。”慈禧太后又说:“有人骂他是秦桧、贾似道,这话虽然过分,李鸿章也不能没有警惕。保全和局不是含混了事!”

    “是!”张佩纶说:“臣见了李鸿章,一定将皇太后cao持的苦心,细细说给他听。”

    “现在国家多事,有好人才一定要让他出头。你向来遇事肯留心,可知道有什么能干的人?”

    张佩纶已听说有人保举江苏江安粮道张富年、浙江宁绍台道薛福成、安徽徽宁池太广道张荫桓,已分饬三省巡抚转知来京,听候召见。张富年他不熟,薛福成和张荫桓是知道的,都是干练通达,可办洋务的人才。但薛福成是慈眷正隆,已调任顺天府尹的薛福辰的胞弟,为恐慈禧太后疑心他有意迎合起见,所以只提张荫桓。

    “据臣所知,安徽道员张荫桓,虽非科举出身,很读过些书。以前在山东服官,阎敬铭、丁宝桢都很器重他。此人熟悉海防、商务,勇于任事,若蒙圣恩拔擢,臣料他不致辜负委任。”

    “嗯,嗯!也有人这么说他。”慈禧太后说道:“另外有才干的,肯实心办事的人,你也该随时替朝廷留意。”

    奏对到此,告一结束。张佩纶退出宫来,第一件事便是将召见情形,专函告知李鸿章。信到之日,正好李鸿章与福禄诺签订简约;一共五款,第一款是:中国南界,毗连北圻,法国约明,无论遇何机会,如有他人侵犯,均应保护。表面上好象尊重中国,实际上是法国变相取得越南的保护权。李鸿章当然懂得其中的奥妙,但他只求不赔兵费,其余都好商量,至于条约的文字,只要没有刺眼的字样,就可以瞒过言官的耳目。因此,画押以后,奏报朝廷,曲意解释:

    “自光绪七年以来,曾纪泽与法外部总署,暨臣与宝海、特利古等,往复辩论,案卷盈帙,均无成议,愈办愈坏。迨山西、北宁失陷,法焰大张,越南臣民,望风降顺,事势已无可为,和局几不能保。今幸法人自请言和,删改越南条约,虽不明认为我属邦,但不加入违悖语意,越南岂敢借词背畔?通商一节,谕旨不准深入云南内地,既云“北圻边界”则不准入内地明矣。兵费宜拒一节,该国本欲讹索兵费六百万镑,经嘱马建忠等,历与驳斥,今约内载明,不复索偿,尚属恭顺得体。中国许以北圻边界运销货物,足为中法和好互让之据。”

    这“通商”范围与“兵费宜拒”是朝廷特饬办理和约的要旨,另外还有一点,是要保全刘永福的黑旗军。这牵涉到北圻撤军,最费周章,简约第二条,就曾规定:“中国南界,既经法国与以实据,不虞侵占,中国约明将北圻防营,撤回边界。”但刘永福是否肯撤,大成疑问。

    刘永福和黑旗军的出处,是李鸿章最伤脑筋的一件事。几乎上到太后、下到小民,内而军机处、总理衙门,外而驻法使臣曾纪泽,都认为刘永福和他的部属,对国家不但过去大有功劳,将来还大有用处,所以从马建忠自上海陪福禄诺北上准备与李鸿章议和之时起,就不断有人上奏,包括张佩纶在内,无不要求保全刘永福。慈禧太后和醇王当然会顺应舆情,在指示李鸿章议和宗旨的四款密谕中,最后一款就专为维护刘永福而言。

    己之所受,恰是敌之所恶,李鸿章知道法国人在这一点上是不肯让步的,如果中国政府不将刘永福视作官军,依据五款简约第二款,从北圻撤退,法国就会当“土匪剿办”这那里是保全之道?当然,刘永福自己知难而退最好,无奈这是不可能会有的事。至于李鸿章个人对刘永福的观感,倒跟法国人差不多,第一是痛恨,恨刘永福捣乱闯祸,害得和局难成;第二是轻视,断定刘永福不可能有什么作为。李鸿章就滇、桂边境的整个局势来看,认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