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与女人_第四章论语之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论语之争 (第2/3页)

我左边,有个问题不懂所以坐近了一点。”

    这样一说,钱学同还真有些犯迷糊,都是长凳,哪还记得到底谁谁谁穿的什么衣服,但又不肯死心的问道:“什么问题,不如大家一起解决。”

    安月生苦无良谋,吞吐的说:“潘逆,潘逆他还没有问我,就被老师发现了。”

    潘逆一惊——知是此时埋怨无用,立即回想思绪中各样关于论语的论述——潘逆自小看尽中国文学古籍,不一会儿就设下为自己开脱的理由。

    钱学同看潘逆慌张的样子,心中一喜,问道:“那潘逆同学,你有何问题要问呀?”

    潘逆苦诉的说:“老师,我想知道孔子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到底是什么意思?”

    钱学同听完,大怒于心,责道:“这不是中学就学过的吗?怎么到现在才问,文学系的同学怎么能没点文学常识就进来呢?”

    潘逆继续说:“文学界对古文一向解释不一,看的多了有些混淆视听,如今我已经记不清原意了。我一直坚信大学的老师要比中学的高明,所以想再认真的听一遍。”

    潘逆把文学界都搬将出去,而且马屁拍的不错,钱学同无可奈何,指着身前的女生说:“来,你解释给潘同学听听,这么浅显的问题,怎会被那些自称学者的伪文人误导呢?”

    女生长相清秀,清了清嗓子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心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女生虽然照搬背来,但声音甜美,听了所有人大为赞许,钱学同也随之一笑放下自己的手掌问:“潘逆同学,听懂了吗?要记住了,下次我会要你背出来的。”

    潘逆不解道:“老师,我觉得这个解释有问题?”

    钱学同脸色一僵,厌烦的说:“还有什么问题呀?”

    潘逆道:“这样的话前后太没连贯性可言,我觉得应该按这样的解释比较好:

    自己的学说,要是被人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心了;退一步说,要是没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

    说完,钱学同隐隐中感觉有些不对,字句似曾相识,却又在备课时没能及时见过,但听台下一阵阵嘲笑之声,抱着侥幸的心理附和道:“你这话完全脱离了字面的含义,实乃曲解。”

    潘逆虽然也是书上看来,但天生喜欢与人斗阵,觉着自己独树一帜,干劲十足的说:“我的解释中,‘学’是指学说或主张;‘时’是时代或者社会;‘习’是引申为采用。这在《齐鲁学刊》1986年第六期文中解释的。并且康有为说过,孔子的文词中保持着相当的一部分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而鲁迅先生更是直接说明过这一点,他说:‘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本身的,却一点没有。’鲁迅先生是把孔子的文章放在现代中国民众立场上解释的,虽然时代不同,但解释起来,文中的意图的却可以相通。而一个精通治国方略的人,平时文章肯定会用到。所以,我觉得这种解释还是有可以的。”

    这下不得了了,钱学同万万没有想到潘逆对古文研究至深至理,自己这把老骨头都遗忘的学术竟被一上课开小菜的学生融合众多名家说出,恨自己刚才说什么“这么浅显的问题,怎会被那些自称学者的伪文人误导呢?”但追悔莫及,只能借以话题掩饰自己的无知和拘泥表面的释义,咳嗽几声说:“同学们,潘逆同学说的非常精彩,看了不少课外知识。不过呢,大家以前不曾了解没有关系,稍后的课程里,我会给大家解释的。但是,大家还是要谨记它最在考试中常用的意思,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大家自己温习,下次我们接着讲。”

    潘逆虎口逃生,见安月生嗔目结舌的看着自己,笑道:“我反悔了,你的钱找别人借吧。”

    安月生为了追女人花费极大,没过初一就把所有伙食倾囊花光,早已借遍全班,实在无脸再借,唯独行踪飘忽不定的潘逆侥幸躲过一劫,这会所有的希望都寄予一人之身。也就解释了另一层含义——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掩盖学生的罪行)。

    安月生扯着潘逆的臂膀不放,哀求道:“我认错,我向党和人民发誓,我下次一定与你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同生共死,共赴黄泉——”说完,潘逆吓的不轻,急忙奋力冲到门口。

    这时,恰巧下课的晓敏也路经此地,见了潘逆兴奋的说:“潘逆,又见到你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