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4章 (第3/4页)
热,如今看来,真是不服不行。老祖宗给她那许多好东西,说不定就是看这丫头是个有出息的。” 朱明堂笑“你且学着些吧。” 故此,在赵老太太一家子‘女’眷来朱家请安时,袁氏便格外的热络,扶着赵老太太坐了,寒喧过后,袁氏含嗔带笑道“卿丫头有了这样的好亲事,姑妈也不跟我们说一声,叫我们好跟着沾沾喜气才好。” 赵老太太微微一愣“啊,堂哥儿媳‘妇’知道了?” 袁氏笑着接过丫环手里的茶捧给赵老太太,笑“都换庚帖了,又是大喜的事,姑妈瞒着做什么啊?” “我自己来就行。”赵老太太接了,笑道“长卿年纪小,总不能未及笄就定亲,便先换了庚帖,又没定亲,也不好到处去说。” 袁氏笑“将军府一举一动,不知多少人看着,早传得全城都知道了。我乍一听还吓了一跳,先时也没听到过风声,连议亲的事也不知道。不然,姑妈有什么跑跑动动的差使,我总能帮衬一二。” 赵老太太笑“到时定亲少不得要麻烦你的,你别嫌累就行。” “这样大喜的事,欢喜还欢喜不过来,哪里会说累。”袁氏说笑了一回,见赵长卿手里拿着东西,问“长卿又做了什么孝敬老祖宗?” 赵长卿笑“我想着天冷了,做了两双棉袜子给老祖宗。曾外祖父的寿辰也在这个月,给曾外祖父做了双棉鞋。” 朱老太太笑“拿来我瞧瞧。” 袁氏也跟着过去瞧,很夸了一回长卿的针线。想着,真是不服不行,这才多大年纪,就这样不骄不躁的,有了这般好亲事,半点不见轻狂,照样过来孝敬。先时她只觉着长卿运气好,如今看来,光这份心‘胸’就不能小瞧。 朱老太太笑对赵老太太道“卿丫头这手活计,比你当初还要好。” 赵老太太笑“我那点手艺,早叫她学会了。她是念书识字的人,不知哪儿找来的绣谱,自己照着学,比我强得多。” 朱老太太把针线叫丫环收了,道“放着我穿。”便对赵家姐妹道“同曦姐儿蝉姐儿去玩儿吧。”打发了她们出去,朱老太太问赵老太太“卿丫头的嫁妆可开始预备了。”她是瞧着赵长卿稳重,模样生得好,料着定有些出息,就是朱老太太心里,也有些打算。只是没料到赵长卿得了这样的好亲事,心里也高兴。 赵老太太笑“已经开始预备了,她年纪小,渝哥儿今年已经十九了。待长卿及笄就定亲,原本还想多留她几年,如今看来留也留不住了。所以,我思量着,针线什么的,叫她早些预备,免得临头倒慌了手脚。” 朱老太太笑“很是。我这里有几匹上好的大红缎子,铃姐儿的亲事定了后,我给了她两匹做嫁衣。长卿的那一份,我早预备了,一会儿你给她带了去。‘女’孩子这一辈子就这一回,别委屈了她。” 赵老太太笑“又生受母亲的东西。” 朱老太太笑“都是我的重孙‘女’,什么生受不生受的。我是看她打小长这么大的,转眼就成大姑娘了,我也老了。” 赵老太太笑“母亲瞧着比我都少相,半点不显老。” 朱老太太笑“如今你也会说俏皮话了。今年‘腿’可还好?有没有犯寒症?” “去年就只是腊月里觉着酸,用‘药’敷了几回便好了。今年入冬起,倒没觉着怎么着,如今不用天天‘药’敷,只隔五日用‘药’汤子泡一泡‘腿’脚就好。” 袁氏先道“阿弥陀佛,姑妈家那位苏先生当真是神医在世了,就是长卿,也不枉这几年给姑妈按摩针灸了。” 赵老太太笑“我这‘腿’,多少年的旧疾了,也没盼着真能好。不料就遇着了苏先生,长卿这孩子也有耐心,天天伺候我这老婆子。” “有孝心还不好,多少儿孙也不一定有长卿这份儿心。”日久才见人心,袁氏素来能言善语,这话倒是真心。 赵老太太笑“堂哥儿媳‘妇’天天在母亲面前服‘侍’,样样安排妥当,就是极孝顺的。” 袁氏笑“姑妈这样赞我,我可就不谦虚了。” “你原本就好。”赵老太太道“咱家说不是什么世族大宦之家,有一样,亲戚多,人多,难为你这么些年照应下来。我自来是个笨的,不大会说话,心里也都明白。” 袁氏笑“好姑妈,你说我一句好,就比别人说我一百句好都来得真。” 赵长卿得了这桩好亲事,朱家待她们一家子也格外客气亲近,连出去赴宴回来的袁氏的婆婆六太太都衣裳没换就过来说了几句话,待赵老太太带着孙‘女’们告辞后,朱老太太歇午觉。六太太回了自己院里换装梳洗,对在一畔‘侍’奉的媳‘妇’袁氏道“你们姑妈真是好福气,长卿得了这桩好亲事。” 袁氏笑“是啊,长卿那丫头也格外的出挑。”人家将军府也不是瞎的,若不是长卿真有别样好处,也不会这样看中她。 六太太问“怎么没见长卿她母亲过来?” 袁氏道“说是要一起来的,临出‘门’前,长卿她大舅妈过去说话。姑妈便带着长卿她们姐妹来了。长卿给老太太做了两双棉袜子,还给老太爷做了双棉鞋,说是给老太爷生辰的孝敬。” 六太太道“咱家的‘女’孩子,就欠这份机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