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止步_女人为什么写作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女人为什么写作 (第3/5页)

很白描的,是不繁复的、欧化的方式。她是从对西方文化的追随到对东方文化的参悟,也是回归,代表了现在“海归文学”的倾向。我正编一套书,叫“海归女作家文丛”因为现在中国出现了一批从海外归来的女作家,像虹影、严歌苓、张辛欣、刘索拉、张仁槿、周槿、维敏,大概有七八十个都是从海外归来的女作家,她们真的不一样,表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冲突,和更真切的本土意识。

    比如《K》、《饥饿的女儿》一看就本土意识很强,一看就是中国式的苦难、中国式的文化,很明显。而比如《上海宝贝》,如果说是翻译小说也很像,是一厢情愿地与西方文化接轨、靠拢、认同。

    海归现象是中国文化现象中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记者:现在一说“海归”人们想的都是科技方面、经济方面的海归。

    王干:海归不仅是经济的、科技的,它是文化的。其实中国新文化的诞生就是“海归”造成的,胡适、鲁迅、郭沫若,老舍…

    记者:都是“老海归”

    王干:中国新文学怎么产生的,就是一大批海归人士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钱钟书归来的《围城》一开始就是写海归的过程。

    新世纪的文学“海归”加盟越来越多,而且“海归”里女作家,据我了解也越来越多。很多女性到国外以后,特别是学文科的,很快就搞创作,原先不搞的也搞。什么原因?一是对母语的热爱,一是有闲暇,再一是用文字思乡、怀念,因为出去后与周围文化很隔膜,很孤独,只有文学表达内心的焦虑、安慰。

    记者:可是您列举的那些人,包括虹影,人未必已“归”反而是作品先“海归”这和科技、经济方面的人略有不同吧。

    王干:很多人也已回来了。中国文学的土壤是发展的空间,所以不要只看经济的“海归”实际上是对文化的“海归”

    记者:虹影,你认为自己算“海归”吗?在海外和在国内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

    虹影:中国是我的祖国,不归来是不可能的,没有不想归来的人。暂时居住在国外,是命运使然。中国有整整几代最出色的头脑,都在国外。国内有些文化人,心里总有点“茶凉学”既然你们出去了,国内就是我的地盘。我自己多年来遇到过几个女同行这样的打整。这不好,不好在哪里?因为祖国是共同的,是我们大家的。任何一行,有人在国外,对我们中国只有好处。你看以色列就明白,没有一大帮犹太人住在国外,哪来他们在各方面的回旋余地?

    我这是朝简单方面说。我是写小说的,就谈小说吧:我是中文作家,在西方出版社请人翻译出版各种语言版本,我当然喜欢看到原文书,只有原文书会让我内心欣慰。中文是我唯一能“玩得转,玩得精美”的语言。但是身居海外,而不是旅客走马观花,的确让我看到事情的复杂,多长了不少见识。

    我当然是“海归”我在国内住半年,在国外住半年,毕竟论到写作时,任何地方都一样,都得关起门来,六亲不认,集中心思,一个人写字。

    关于那些“妖”什么的,我想最好给别人点长大成熟的时间。不会太长,她们就会成熟的。

    记者:记得你在一个采访中说过,在国外像有玻璃幕墙隔膜着你与环境,那是种什么样的生活?回望中国,看到了什么不一样的东西了吗?

    虹影:那是一种很孤独的隐居生活。排开配合欧美出版社做宣传我的书的分内工作之外,我一般都拒绝见人,只和家人在一起,和几个极亲密的朋友往来。清早起来将地板清理一遍,打扫卫生。平常,做菜、养花养鱼,花园里苹果树、樱桃树、桃树、梨树我走时都开花了,鱼池里荷花都冒出芽了。现在到了北京的家,一个人坐拥“书城”“网城”一个人对墙打兵乓球。

    在伦敦我的书房是个白色阁楼,夜里一打开大斜窗,全是亮丽的星星,我知道中国正是阳光灿烂的时候。我真的很想念中国。所以带着这种感情,想象力更丰富,发挥得更自如,没有什么限制。这是跨越时空的写法,也可以成为有意识的艺术行为。想想我自己的生活,从80年代离家到现在,可以说一直都在路上,直到我走到西方。前后花了二十年,经历过很多奇事怪事。对写作者来说,住什么地方其实一点也不重要,但眼界和心境却不同。如同我看美国与阿富汗的战争可能就和别人不一样。国际新左派已经开始征求签名,反对进攻阿富汗。我认为西方不会满足于阿富汗交出本·拉登一个人。俄国很积极报自己的仇,也有人想解决整个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文明冲突将会是一个几十年的大题目。对于异乡者,这就是一个切身大难题:英国许多穆斯林青年要到阿富汗去帮助塔利班,好多人已经死在那里。英国穆斯林社团现在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是大题目,暂且不谈。说小题目。十年前英国保守党主席泰比特,他提出:“打板球,你为哪一个队欢呼,就是哪国人。”这个“泰比特测试法”还真难处理。当时泰比特到伦敦大学演说,汽车刚进校门,就被学生包围起来猛踢猛砸。这当然解决不了问题,因为现在同一个问题,已经不用拳脚,而是用战争。哪怕这次战争过后“泰比特测试法”依然会是一个绵延几个世纪的巨大问题,与过去民族依地域而居很不相同,全球化就不可能封锁国界。无论《阿难》还是《K》都是写这冲突,写我们内心深处的“泰比特测试”

    我想世界文化的分裂,现在已经是对抗势态。白种人对伊斯兰的恐怖,以后可能还有对黄种人的恐怖,会变成顽强的潜心理。欧洲的白人,自从多佛事件、澳大利亚船民事件之后,对“移民”两字,谈虎色变。但是没有移民,哪来现代世界?海关能挡住思想?

    《阿难》和《K》都是写中西文化冲突与调节的困难,哪怕情人之间,最后都难以沟通。

    我不会漠视这个问题:中西文化冲突的爱情悲剧,一曲永恒的哀歌。

    3.于文学作品中的性描写

    王干:《K》是情爱小说,或者用现在流行的词叫情色小说——不是色情小说,它写到很多性爱、床上戏,甚至写到性技巧,东方的性神秘主义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