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二八三章战略伏击 (第3/3页)
还是用战防炮打,效果都不大好。 这时,刘帅道:“向前同志说的对,现在日本人的王八壳子对我们来说就是纸糊的,大家不要担心这个了。” 虽然不知道什么原因让王八壳子变成了纸糊的,但两位师长既然这么说了,那就没跑,众人的兴致更高。 最后,议定分兵两路,由刘帅统领三八五旅和师直属部队在鲁西,由徐帅统领三八六旅去鲁东。 ―――― 大雨如注。 松井石根的脸比这铅色的天空还要阴沉十倍,他在心里狂骂着远在东京的那群蠢货,因为他们的迟延,使得大军陷入了极大的困难之中。 正常的情况下,是不是雨季影响不大,但现在不是正常的情况。 火车就甭想了,根本指望不上,别说近期甭想,就是可见的将来同样也甭想。 帝国的钢铁产量本就严重不足,开始战争准备之后,虽然极力压缩民用,但仍是有极大的缺口,每年都需要从海外大量进口。 这数千公里的铁路,如果指望从帝国国内运来铁轨重建,那是根本不现实的事情。 就是南北对进成功,可以把修建铁路的物资从满洲运过来,那也不是短期之内可以完成的。 现在,唯一的可能,就是战事顺利,迅速占领整个华北,这才有重建铁路的可能,但这同样是不现实的。 铁路指望不上,公路更让人闹心。 支那人把主要的大路都挖成了一段段的大坑,现在雨季一到,大坑就都变成大河了。 人都难走,运送寄养,尤其是运输重炮的车队,那简直是比蜗牛还慢十分。 困难还不仅仅是这些,三十万大军,带着的弹药几达二十万吨,这要是让支那人给炸了,那后果… 所以,航空队现在不干别的,整天就在天上飞来飞去,防备支那人的飞机突袭。 三十万帝国大军,本应在支那的土地上横行,让支那人在帝国的军威下瑟瑟发抖,但现在他**可好,别说横行了,还这不许,那不行的,当孙子还差不多。 憋屈啊 老鬼子仰天长叹。 进入山东之后,天终于放晴了。 虽然山东的道路破坏的更严重,前进的速度更慢,但天放晴了,总是会让人的心情敞亮了些。 山东,从这一刻起,就是大日本帝国的土地了。 装甲指挥车停下,松井石根下来,转回身,望着南京、上海的方向,目光森冷,他相信,他很快就会统领大军重新杀回来。 ―――― 朱楼村村东三里,在土路右边两百米,有一片柳树林。 这片柳树林很有些年头了,好多柳树的根部直径都超过一米,干裂的树皮就像是老人脸上的皱纹。 在一颗大柳树的树身里,刘洪元、蒋朝文正透过树皮裂开的缝隙目不转睛地观察着土路上快速行进的大队鬼子兵。 刘洪元和蒋朝文一面看着,时不时在手里的小本子上记录着什么。 鬼子过完了,天地间陡然寂静了下来。 刘洪元和蒋朝文从梯子上下来。 这颗大柳树,不仅树身被掏空了,树根也被掏空,变了一个密室。 密室里有一张小桌子,桌子上摆着一部野战电台,刘洪元和蒋朝文坐在桌子旁,开始核对记录下来的数据。 很快,数据核对完毕,刘洪元开始发报,把鬼子的数量、坦克、战车的数量和它们的行进速度,以及通讯中队、给养、炮队等诸兵种的相对位置,等等事无巨细,统统上报。 ――――- 金乡县城,东南十八里,距离大路八百米,在一片地势稍微高些的玉米地里,参谋和报务员正紧张地忙碌着。 这里是前敌指挥所。 这个前敌指挥所并不是建在地上,而是在地下。在指挥所的脑瓜顶上,庄稼的长势和别的地儿没有不同。 刘帅背着双手,站在观察口,凝望着不远处的大路。 这次是虎口拔牙。 金乡县城的右侧和后方是日军的主力军团,左侧是向菏泽挺进,继而准备占领整个鲁北的三个师团,而他们今天,就是要在这儿,全歼日军的一个联队。 这时,参谋处长李达走到刘帅身旁,道:“师长,鬼子已经到了王家集,距此还有二十华里。” 点了点头,刘帅问道:“李达,你怎么看?” 李达笑了,他轻松地道:“师长,这还用看吗?我们哪儿打过这种仗?这要是还打不好,那我们都回家得了。” 刘帅也笑了,确实,从没打过这种仗。 仗好不好打,硬指标不外乎就…,一是兵力,二是战斗力,最后一个是情报。 一个鬼子联队最多也不过四千人,他们在兵力和战斗力都占压倒性的优势,何况又是打伏击,所占的优势更大。 至于情报,那更是梦幻般的优势。 方圆百里之内,主观察点十六个,分观察点五十四个。每个主观测点配有一部野战电台,主观测点和分观测点以电话相连。 在这样的布置下,日军的任何兵力调动他们都会即刻知道。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哪里的路好走,哪里的路不好走,日军从哪个方向来需要多少时间,他们都清清楚楚。 所以,这虽然是虎口拔牙,但几乎不存在什么危险。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