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三四五章黑神军的经济侵略 (第3/3页)
张治中道:“委座,无论如何,过激的主张我是坚决反对的。” 看着张治中,蒋介石轻轻叹了口气,道:“文白,我也不主张过激,但是,主张采取激烈手段的人越来越多。”说到这儿,顿了顿,继续道:“尤其是,美国人在背后推波助澜。” 张治中道:“委座,美国人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放弃江南的,您只要把握住这一点,那就万变不离其宗。” 苦笑一下,蒋介石道:“文白,你说的很对,但是,美国人并不知道中国真的怎么回事儿,一旦黑神军对我们动手,他们不用一兵一卒可能就把我们都收拾了。” 张治中默然,他知道蒋介石并不是信口胡说。 做生意,至关重要的就是信誉,黑神军的信誉太好了,他们就是说鸡蛋是树上结的,估计也有很多人信,所以,不知不觉间,黑神军已经在各个自治省累积了极其庞大的力量,其足以威胁各省的安全。 忽然,张治中心中一动,他道:“委座,张新这个人您知道吧?” 蒋介石道:“知道,是你的朋友吧?” 点了点头,张治中道:“张新刚才北京回来,他昨晚上来看我,他说起了一件事儿。” 蒋介石问道:“文白,什么事儿?” 张治中有些兴奋,他道:“委座,张新跟我说,黑神军对南北进行了产业分工,让江南在美国人的扶持下建设民生工业,而江北则建设重工业。” 蒋介石愣了,半晌,轻轻哼了一声,问道:“文白,你这是什么意思?” 张治中道:“委座,我也是刚刚才反应过来,张新可能是故意跟我说这些的。” 蒋介石更愣了,问道:“他为什么要跟你说这些?” 张治中道:“委座,如果张新是受人指使的,那指使他的人必定是黑神军。” 眉头皱起,蒋介石问道:“文白,黑神军想干什么?” 张治中道:“委座,如果真是黑神军传递的信号,那就可能意味着有些事情是可以商量的。” ―――― 张治中走了,宋美龄进了客厅。 蒋介石又靠坐在沙发上,闭目沉思。 宋美龄走过来,蒋介石睁开了眼睛,问候道:“夫人,回来了。” 宋美龄坐下,问道:“达令,我在外面碰到文白了,他好像很兴奋。” 蒋介石不由咧了咧嘴。 听蒋介石把事情说完,宋美龄的眉头也皱了起来,问道:“达令,你是怎么看的?” 蒋介石道:“文白瞎想,这怎么可能?” 是不大可能,宋美龄点了点头,然后,又道:“达令,你让文白去跟黑神军接触了?” 点点头,蒋介石道:“不让他去不好,要是万一有什么收获,更好。” ―――― 张新是张治中的老乡,是那种富贵闲人,学识很好,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最大的爱好是收集古董字画。 两年前去北京溜达了一趟,随即,就带着老婆孩子,举家迁到了北京。 张家是当地大族,是大地主、大商人,张新一家虽迁去了北京,但张家在当地依旧财雄势大。 这次,张新是回老家,路过南京,顺道来看看张治中。 张治中在见蒋介石之前没多想,但现在,他知道张新不是单纯来看他这个老朋友的。 见到张治中来了,张新笑了。 指点着张新,张治中道:“你啊,你啊…”―――― 九月十日,张治中到了北京。 张治中不是秘密来的,光明正大的事儿,用不着保密。 “文白兄,你好啊”火车站,总理亲自迎接。 总理和张治中不算是老朋友,但他们是老同事,在黄埔军校那会儿,总理是政治部主任,张治中是学生总队长和军官团团长。 “周先生,你好,你好” 两人双手紧紧握在了一起,如老友重逢。 在北京城,张治中的老朋友着实不少,跟着总理来迎接的,不下二三十位。 九月金秋,正是京城一年最美的时刻。 反正也不急,有的是时间,没有立刻谈正事儿,张治中先是会老朋友,跟着就是参观。 五年前,张治中来过北京一次,五年的时间,北京的变化是天翻地覆。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以前,总听人夸北京,羡慕北京,张治中也是极其骄傲的人,也曾有过雄心壮志,想和北京比一比,但现在,逛了两天之后,这份心思彻底没了。 今天的北京城,以前没有,以后也不会有,绝对是空前绝后。 ―――― 书房里,一袭清风,两盏清茶,总理和张治中相对而坐。 张治中看着总理,瞠目结舌,傻到那儿了。 良久,张治中难以置信地问道:“周先生,这是真的?” 总理笑着点了点头。 张治中从椅子上站起身来,对着总理,恭恭敬敬鞠了一躬,道:“国家有周先生韩先生这样的贤达,何愁不兴今后但有所命,文白万死不辞。” 张治中,彻底是服了。 ----- 兄弟们,票越少越需要支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