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战之一代功枭_三〇五章大势底定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三〇五章大势底定 (第3/3页)

东亚病夫一句招呼都没打,就悍然出兵,并一路势如破竹。

    这次,米特奇总督不愤怒了,一点都不愤怒了,他现在只希望同中国政府谈判。

    没有谈判,直到米特奇总督想要卷铺盖卷走人的时候,他期盼的谈判才姗姗而来。

    中队止步于岘港。

    ――――

    十月二十七日,韩立洪到了河内。

    河内,地处ya热带,临近北部湾,气候宜人,四季如春,降雨丰富,花木繁茂,百花盛开,素有“百花春城”之称。

    河内是百花春城,同时也是千年古都,但很可惜,宫殿楼阁都毁于战火,于今所剩无几了。

    龙云、李宗仁、白崇禧等都到机场迎接。

    韩立洪亲来,有两个目的,一个是确定针,一个是确定北越的治理模式。

    大家的心情都是极好,因为没有什么比从法国人手里夺回北越更能彰显国家已经从衰败混乱中走出来了。

    这种感受比一些眼前的利益更令他们痛快。

    说到利益,广西和云南都是吃的满嘴流油,其中,又以云南为最。

    云南没有出海口,6上交通也极为困难,云南的贸易大都是通过昆明连通海防港口的滇越铁路,但滇越铁路是法国人的,而法国人贪婪无度,对云南的经济有极大的制约。

    现在好了,一分钱没花,滇越铁路就是自己的了,更重要的是云南有了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出海口。

    而且,通过北越,广西和云南的联系更紧密了,这对双方都有极大的好处,他们将来可以推动联省自治,以至融为一体。

    中国人之所以追求大一统,那是千百年来无数鲜血浸润出来的智慧:只有统一,才能减少,甚至避免战乱。

    战乱有内部的,也有抵御外部的侵略,统一可以避免内部的战乱,也能增强抵御外部侵略的力量。

    只要不损害自身的利益,没有中国人不希望统一,龙云、李宗仁、白崇禧自然更清楚这个道理。

    北越将是双方最好的粘合剂,他们联合在一起,将来会在实质统一的国家内拥有更大的言权。

    欢迎酒宴之后,稍事休息,开始谈正事儿。

    屋子里,茶香袅袅,只有韩立洪、龙云、李宗仁和白崇禧四人。

    白崇禧先开口问道:“韩先生,法国人自顾不暇,又不堪一击,我们为什么不把越南、柬埔寨和寮国都拿过来?”

    沉吟了一下,韩立洪道:“白将军,列强现在是自顾不暇,但战争总会结束的,而我们的国力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将落后于列强。一旦战争结束,列强抽身,他们就会来对付我们。开战我们或许不怕,但如果列强挑动各族独立,我们将穷于应付而得不偿失。”

    顿了顿,韩立洪继续道:“我们现在的核心目标是尽一切可能提升国力,这是一切的根本。等到我们的国力可以压过列强,我们想要什么得不到?所以,我们的一切动作都要以此为根本来做…”

    韩立洪详细分析了其中的利弊,尤其着重指出,只要占据重要节点,就完全没有必要占领更多的土地。

    对韩立洪的主张,白崇禧多少还有点不服气,但龙云和李宗仁都已经拜服,他们作为政治家,很容易理解韩立洪所说的重要性。

    白崇禧道:“韩先生,你说大战过后,列强的殖民地都会纷纷独立,这真可能吗?”

    韩立洪道:“列强之间的大战会极大地削弱他们的力量,我们能有今天,就是一次欧洲大战的遗泽。这次大战,现在就可以断言,其惨烈程度将远远过一次欧战大战,对列强国力的损害难以估量。”

    这会儿,白崇禧也听明白了,他道:“我们支持东南亚各国独立?”

    笑了笑,韩立洪道:“白将军,我们不但要支持东南亚各国独立,更要设法多建,同时也要趁机建立一些我们华人的国家。”

    白崇禧一听,眼睛就瞪圆了。韩立洪太坏太狡猾了,他服了。

    看到三人都听进去了,韩立洪也松了口气,他最怕的就是他们冒进,那将造成很多不必要的严重后果,所以不得不又展现了他的先见之明。

    随后,他们开始商谈管制北越的问题。

    北越自然不能分开管理,广西和云南一家一半,还是得要统一管理。

    虽然牵涉的利益巨大,但好在龙云和李宗仁、白崇禧都是做大事的明白人,何况又有黑神军居中调节,所以,总的原则一确定下来,其他的事儿就都好办。

    最后,确定下来的原则是三方共治。

    三方共治也是三方制衡,彼此互相监督,互相制约,其中,黑神军不涉及利益,北越的利益都由云南、广西协调分配,黑神军不要一丝一毫。

    黑神军虽然不要利益,但有极大的权柄,那就是督察之权,黑神军有权处置任何违法乱纪之人事。

    这种事儿本来是极其麻烦,极其不好处理的,但因为有了黑神军,就使得事情很容易趋近于理想化的状态。

    别人不清楚,但韩立洪清楚,东南大势底定。

    ----

    不行了,求推举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