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战之一代功枭_三一四章中苏北京友好条约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三一四章中苏北京友好条约 (第2/3页)

,所以,我们会采取另外一种打法。”

    莫洛托夫问道:“什么打法?”

    “我们会派出成百上千支的精干小部队,深入东北全境,破坏铁路,破坏工厂,打击地方日伪政府。”顿了顿,总理又道:“莫洛托夫同志,这叫遍地开花。”

    莫洛托夫是大行家,他一听,眼睛就是一亮,如果这么干,那可能比强攻日军的效果更好。

    莫洛托夫知道这是中国人可能答应的底线,于是,不在这个问题上纠缠,开始进行实质性的谈判。

    实际上,在这些日子中,双方的底线大都摸的差不多了,接下来就等着签约了。

    现在,双方较量的就是各自的狠劲了,但很显然,这种较量,苏联人完全屈居下风。

    莫洛托夫知道,这个约早晚得签的,但这个字又实在是不好签。

    一旦这个字签了,以目前的形势展,将来想要把送出去的土地拿回来绝不是那么容易的。

    现在不是以前了,今后更不是,两国的争端不再仅仅是两国之间的事情,牵扯必将极其复杂。

    何况,更重要的是,中国不再是以前那个贫弱的国家了。

    所以,这个字签了,影响极大,大极了。

    表面上,苏联人瞧不起中国人,但实际上,斯大林、他,以及不少苏联人,都不会容忍中国强大起来的。

    没有一个大国会希望有一个强大的邻国,何况,历史上,苏联侵占中国的利益太多了。

    如果这个字签了,这些土地都被中国人拿到,那毫无疑问,一个强大的中国必将出现在远东。

    而且,这个字签了,效果到底如何,是否值得签,不到最后关头,是不可能有个结果的。

    莫洛托夫的智商极高,从小就是,他极少没有主意的时候,就是年轻那会儿,陷入爱河,他也极少有拿不定主意的时候。

    大事儿上拿不定主意,现在是第一次。

    ――――

    七月四日,莫洛托夫回到了莫斯科。

    到了莫斯科,莫洛托夫现,战局比他已经了解的还要糜烂十分。

    由于毫无准备,战争一开始,西部六十六个机场遭到德军飞机猛烈轰炸,半天之内就损失飞机一千两百多架,其中有八百多架未及起飞即被炸毁于机场。

    西部城市、海空军基地、通讯设施,在德军航空兵袭击之下严重受损,边境军区指挥机构基本陷于瘫痪,德军在战争的第一天就向前推进了五十至六十公里,而国防委员会又在战况不明的情况下,于当晚布不切实际的命令,要求边境军区实施猛烈反击,消灭入侵之敌。

    这种盲目的指挥使得前线的情况更加恶化。

    在战争的头一周,德军凭借突然进攻、武器装备上的优势、军队早已动员和集中并有作战经验等优势,打得极其顺手,一路势如破竹。

    红军简直是不堪一击,溃不成军,被德军一块块分割、包围、歼灭。

    中央集团军群已推进到白俄罗斯都明斯克,南方集团军群的前锋,已近至通向基辅的接近地,北方集团军群,已经渡过西德维纳河。

    面对有备而来的德军,红军猝不及防,政府虽然采取紧急措施,把前沿军区改为方面军,成立了苏军统帅部,但由于大量工作未能抢在战争爆之前就绪,因而在战争开始时严重失利,更由于红军装备陈旧,指挥人员素质较差,对敌主攻方向判断失误等等原因,致使开战仅仅十几天,便损失惨重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

    大会议室里,斯大林端坐在位,神色凝重之极。

    每一个人面前都有一份绝密文件,文件里记录的是开战十九天的损失情况。

    二十八个师被全歼、七十个师人员武器损失过半、两千一百三十四列火车的军火、三千三百门大炮、两千一百三七架飞机、一千五百四十三辆坦克,以及三十万红军被俘…

    这些,还只是统计到的数字。

    今天,会议的议题很大,战略性的,但实际上,具体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与中国人谈判的问题。

    以前,跟中国人谈判,目的是牵住日本,不让日本把德国人引过来,但没想到,德国人没用引,自己就来了。

    现在,跟中国人谈判,他们的需要迫切了千百倍,因为他们的处境比之以前危急了千百倍。

    以前,跟中国人谈判,目的就是谈判,就是拖,但现在,必须得有个结论了。

    现在,任何一点牵制日本的力量,苏联都是需要的。何况,现在能牵制日本人的,也只有中国人。

    有中国人牵制,日本动进攻的可能性就要小些,而更重要的是,一旦日本动进攻,签不签约,中国人的反应必定会有很大的不同。

    照例,斯大林说完了开场白,便开始征求众人的意见。

    第三副书记波诺夫第一个言,他道:“尊敬的斯大林同志,中国人想要夺回满洲我想是必然的,中国人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所以,不管中国人不动进攻,日本人对中国人的防备也是不会松懈的。再有,中国人也绝不会希望看到我们真的被打败了,因为那样的话,中国也就危险了。所以,我认为这两个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