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亚圣与始皇 (第1/3页)
第二章 亚圣与始皇 前言 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以封建方式制定了一种合乎当时农业扩张的统治形态,又以宗法制度使封建统治更加稳固。800年的统治中,影响之深远,常使历史学家难于区分,究竟某些特色是周朝的还是中国人的性格? 说来也难于相信,从个人说辩的能力和长久的功效两方面讲,孟子在传统政④治上的地位要超过孔子,虽说他受业于孔子孙子的门人,因之被中国的皇帝和文人尊为“亚圣”亦即第二个圣人。威利(ArthurWaley)在他的杰作《中国古代的三种思想》中即以孟子代表儒家,和道家与法家对立。 孟子的生卒日期不详,我们只知道他活跃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孟子》一书,是亚圣言行的纪录,其中最后一章,缕叙周朝立国后700年的事迹。他出生于山东之邹,在西安之东约700英里。 孟子的政④治观念 孟子生在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乱的时代。周朝的王室既已衰微,诸侯开始互相攻伐吞并,到最后只剩下一个秦国。当孟子在政坛活动的时候还有12国。他访问了当中的一国——齐。齐国的国王刚在军事上大获全胜,打败了北方的敌国——燕。他企图井吞燕国,又怕其他国家干涉。孟子没有在战略上或外交行动上给齐王任何吞并或是撤退的劝告。可是他倒主张尊重民意,因此他给读者的印象则是,可能时,他会让燕国国民自决。他在政④治上不能接受现实也不能得到齐王朝廷的欢迎,于是只好前往其他国家,希望有机会效力,得以宣扬“王道”可是毫无成果。 然则最崇慕孟子的人也不能说他在提倡现代的民主。他所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乃是针对以世袭贵族治理为数以百万计的农民的政④治体系而言。即算盂子有时候好像提及人民有一种“公意”如果把这观念稍微延伸,好像可以视作“公众的权力”可是他所谓的自决,绝不是毫无条件的自决。严格说来,其范围不外生存的权利。他在“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的文句里已经勾画着一个最低限度的保障。其提及生活程度,则以“五十可以衣帛,七十可以食rou”为标准。换言之,孟子之为政④治思想家,着重“君子”对多数“小人”抱着恻隐之心,而不坚持本身之私利。他的哲学以慈悲为怀,甚至以为这种悲夭悯人的心情出自人类的天性。 值得注意的,乃是孟子和孔子一样,认为这种施政方针始自700年前的周文王。《孟子》一书与孔门子弟的《论语》同为君主时代的神圣经典,直到1905年文官考试制度停止之日,同为皇帝开科取士的不二法门,构成中国历史中持久不变的“茎干” 以人心维持政府这一观念,并无特别了不起之处,这观念也非中国人所独有,可是不论付诸实施与否,却被中国的统治者当作口头禅,前后宣唱达3000年,甚至成为公众生活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似其他国家的宪法情义。这样一来,这才值得注意了。如果说这是中国人的特征,也还未说尽此中的奥妙,因为其中尚有天候地理之因素在内。我们读《孟子》时,挑选某些章节和周朝立国后700年的事迹对照,则当中的关系更为明显。 周民族的发展 现存的资料不能使我们确定周民族的来源。他们留下来的一段简短传说,也和其他原始民族的传统一样充满着神话与幻想,可是这传说不断地提及农业。周人之始祖契据说自幼就熟悉栽种食物和麻,成年之后成为商朝的农官。直到商朝末年有关周人的历史才有相当的可靠性。这时候周民族是商所节制的部落国家之一,以西安为中心,在渭水流域拥有农业基地。到商代最后的一个国王期间,周王不是因为他的威势,就是由于他的仲裁力量,巳开始打破局面。不少名义上受商节制的小国家,已开始向周臣服。周之势力东渐,及于汉水,尤其威胁商在东部平原的侧翼。商周武力冲突一开,周王西伯曾一度为商之阶下囚,以付赔得脱。 西伯的一个儿子终能纠集多数叛商的部落国家东征,于是以周代商,事在公元前1027年或1122年。这不同的日期,由于不同的专家据史迹考证而有此差异。读者必须知道:中国古代史里的日期只在公元前841年之后才能确定无误。因为自此以后。古书里提及天候星象的变化,可以和外间的纪录对照。841年前的日期带有推算性质,不能视作绝对的可靠。 叛商的领袖,成了一代英雄。他所创建的朝代,兹后连亘约八百载,可是他未曾自称为朝代的创始者,而以此名位加在他父亲西伯头上。西伯被溢称“文王”其为“文”则是温和谦让,有大政④治家的风度。他的儿子名发,以后被溢为“武王”以表彰其战功,有此先例从此子孙不能在祖先面前逾越,文治胜过武功,成为中国政④治上的传统。只不过口头如此歌颂,事实发展却不尽然。 周代的文化 我们可以相信周的青铜技术不及于商。从出土实物看来,自周代商之后,青铜的制造设计大不如前。但是这黄土地带的统治者入主中国后,随着就产生许多文学作品,有些至今还传颂不绝。父位传子的原则从此代替了商的兄终弟及。两个民族或国家间宗教上的差异也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