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结局-4 (第1/3页)
结局-4 文章和诗都是同一个题材。它的描写对象是城市。 后来在他的文稿中发现了一则札记: 一九二二年我回莫斯科的时候,我发现它荒凉,一半已 快变成废墟了。它经历了革命最初年代考验后便成为这副 样子,至今仍是这副样子。人口减少了,新住宅没有建筑,旧 住宅不曾修缮。 但即便是这种样子,它仍然是现代大城市,现代新艺术 唯一真正的鼓舞者。 把看起来互不相容的事物和概念混乱地排列在一起, 仿佛出于作者的任性,像象征主义者布洛克、维尔哈伦、 惠特曼那样,其实完全不是修辞上的任意胡来。这是印象的 新结构,从生活中发现的,从现实中临摹的。 正像他们那样,在诗行上驱赶一系列形象,诗行自己扩 散开,把人群从我们身边赶走,如同马车从十九世纪末繁忙 的城市街道上驶过,而后来,又如二十世纪初的电气车厢和 地铁车厢从城市里驶过一样。 在这种环境中,田园的纯朴焉能存在。它的虚假的朴实 是文学的赝品,不自然的装腔作势,书本里的情形,不是来 自农村,而是从科学院书库的书架上搬来的。生动的、自然 形成并符合今天精神的语言是都市主义的语言。 我住在人来人往的十字路口。被阳光照得耀眼的夏天 的莫斯科,庭院之间的炽热的柏油路面,照射在楼上窗框上 的光点,弥漫着街道和尘土的气息,在我周围旋转,使我头 脑发昏,并想叫我为了赞美莫斯科而使别人的头脑发昏。为 了这个目的,它教育了我,并使我献身艺术。 墙外日夜喧嚣的街道同当代人的灵魂联系得如此紧 密,有如开始的序曲同充满黑暗和神秘、尚未升起、但已经 被脚灯照红的帷幕一样。门外和窗外不住声地sao动和喧嚣 的城市是我们每个人走向生活的巨大无边的前奏。我正想 从这种角度描写城市。 在保存下来的日瓦戈的诗稿中没有见到这类诗。也许《哈姆雷特》属于这种诗? 八月末的一天早上,尤里·安德烈耶维奇在加泽特内街拐角的电车站上了开往尼基塔街方向的电车,从大学到库德林斯卡亚大街去。他头一天到博特金医院去就职,这所医院那时叫索尔达金科夫医院,这也许木是他头一次上那儿接洽工作。 尤里·安德烈耶维奇不走运。他上了一辆有毛病的电车,这辆电车每天都出事故。不是大车轮子陷进电车轨道,阻挡电车行驶,便是车底下或者车顶上的绝缘体出了故障,发生短路,僻僻啪啪冒火花。 电车司机常常拿着扳钳从停住的电车前门上下来,围绕着电车察看,蹲下来钻进车底下修理车轮子和后门之间的部件。 倒霉的电车阻挡全线通行。街上已经挤满被它阻挡住的电车,后面的电车还源源不断地开来,都挤在~起。这条长龙的尾巴已经到了练马场,并且还在不断地加长。乘客从后面的车上下来,跑去上前面出事故的那辆电车,仿佛换乘一辆车能占多大便宜似的。炎热的早晨挤满人的车厢又闷又热。在从尼基塔门跑过石板路的一群乘客头上,~块黑紫色的乌云越升越高。快要下暴雨了。 尤里·安德烈耶维奇坐在车厢左边的单人座位上,被挤得贴在窗户上。音乐学院所在的尼基塔街有侧的人行道一直在他眼前。他望着这一侧步行的和乘车的人,一个也没放过,脑子却不由自主地、漫不经心地想着另一个人。 一个头戴缠着亚麻布制成的雏菊花和矢车菊花的淡黄色草帽、身穿紫丁香色的老式紧身连衣裙的女人,在人行道上吃力地走着,累得气喘吁吁,用手里拿着的一个扁平小包不停地扇自己。她穿着紧身胸衣,热得浑身无力,满脸都是汗,用花边手绢擦着被浸湿的眉毛和嘴唇。 她行走的路线和电车轨道平行。修好的电车一开动,便超过她。她有几次从尤里·安德烈耶维奇的视线中消失。电车再次发生故障停下来的时候,女士赶过电车,又有几次映入医生的眼帘。 尤里·安德烈耶维奇想起中学的算术题,计算在不同时间内以不同速度开动的火车的时间和顺序。他想回忆起通常的演算方法,可什么也回忆不起来。他没想出演算的方法来,便从这些回忆跳到另外的回忆上,陷入更为复杂的沉思中。 他想到旁边几个正在发育成长的人,一个靠着一个以不同的速度向前走去,想到在生活中不知谁的命运能超过另一个人的命运,谁比谁活得更长。他想起某种类似人生竞技场中的相对原则,但他终于思绪紊乱,于是放弃了这种类比。 天空打了~个闪,响起一阵雷声。倒霉的电车已经卡在从库德林斯卡亚大街到动物园的下坡上了。穿淡紫色连衣裙的女士过了一会儿又出现在窗外,从电车旁边走过,渐渐走远了。头一阵大雨点落在人行道上、石板路上和那个女士身上。一阵夹带着尘土的风扫过人行道上的树木,刮得树叶翻滚,掀动女士的帽子,卷起她的衣裙,突然又止住了。 医生感到一阵头晕,四肢无力。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