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 (第2/7页)
坐在志摩身边。 志摩用手中的桔子敲着小曼的膝盖。“石匠的名字,就叫卞民冈吧,‘火焰昆冈,玉石仅焚’。” “剧本的名字也就用这个名字好啦!莎剧很多也都是用主角的名字的,《麦克白》、《奥赛罗》,《哈姆莱特》…” “好主意!《卞昆冈》,看起来,还真像一部翻译作品呢。”志摩。 又用桔子敲她两下“小曼,说好是合作的,你也要动动笔呵。” “说说可以,真动起笔来我可不行。还是你写,我给你参谋。” “这叫什么合作?我写第一幕,你写第二幕,咱们交叉着写,最后我来总其成,好吗?” “不行,不行,以后真的拿去上演,人家一眼就看出,一、三幕不错,二、四幕糟透,那就完了。” “那么,我写,你改,总可以吧?说老实话,写剧本我还真得仰仗你呢。你不是常笑我北京话里夹着硖石土腔吗?你是老北京,就靠你将我的南腔北调改成一色京白了。” “我可没那么大的本事。”小曼将一瓣桔子放进嘴里“写出来后怎么办?” “写成了,一面交书局出版,一面让余上沅拿去排演。” “到时候你又可以粉墨登场了。是否要去请当年的齐德拉来扮演那风流寡妇?” 志摩脸色一沉。“小曼,我不喜欢你开这样的玩笑” 小曼自知失言,连忙垂下眼睑,轻轻地说:“请原谅。” “这个桔子酸了,不好吃了。”志摩说完就进房间去了。 小曼将手中的桔子掂了掂,然后把它从露台上扔了下去。 (六) 三天后,志摩将写好的第一幕草稿,放在小曼的面前,并替她准备好笔墨。 “太太,请动大笔吧。” “摩,今天不行,我头痛得厉害。明天吧。” 第二天,她写了半页,就嚷起来:“你摸摸我的心看,跳得多猛呀。” “好了,好了,太太,我真拿你汉办法,去躺着吧,回头又要一天不吃饭了。”志摩走过去拿下她手中的笔,扶她到床上躺下,对着她摇摇头,一般苦笑。 剧本就这样写写停停,停停写写,一直没有完成,而人生的戏剧倒要改场换景了。 一天,家麟从镇上慌慌张张地跑回来,一进门就嚷开了:孙传芳的军队打到南边来了,杭州已走空了半个城。 为避战乱,全家乘坐轮船到上海。 徐申如老先生考虑再三,决定同钱夫人一起转车去北京,跟不久前从德国归来并在北京教书的张幼仪一起生活;理由有二:一,这样,孙子积锴(阿欢)可以跟母亲团聚;二,上海没有足够宽敞的住宅,他不愿同小曼捉襟见肘地共处。 三个月的新婚生活,像梦一般结束了。是啊,人是不能永远生活在梦里的,必须两只脚踏在硬梆梆的大地上,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去。路漫漫其修远兮,路上有时会有梦里都看不到的旖旎风光,有时也会有梦里不可能有的坎坷崎岖。 志摩夫妇到达上海,正巧在南京东南大学教书的梁实秋和余上沅困避兵乱而结伴逃到上海,在北京的胡适、闻一多、饶孟侃等人也因学校长期欠薪,生活困苦到了上海。问时,潘光旦、刘士、张禹九等也正从海外留学归来下居沪滨。于是,志摩和胡适商议决定在上海开设一个书店和创办一个杂志;志摩便邀约了余上沉、潘光旦、闻一多、饶盂侃、梁实秋等,办起了新月书店,又创刊了《新月》月刊。 五月,志摩的《自剖》一书由新月书店出版,六月,他翻译了伏尔泰的《赣第德》一书,由北新书局出版。 秋天,志摩夫妇租住环龙路花园别墅十一号的房子。志摩应张寿镛、张歆海之邀,到新创的光华大学担任翻译、英文小说派别等课教授,同时又兼东吴大学法学院的英文教授之职。 志摩喜欢讲课,学生喜欢听徐先生的课。不论光华,还是东吴,只要当天有徐志摩教授的课,本系和外系的学生都会蜂拥而来,把大课堂挤得满满的。 面对着一群男女青年睁大着的、流露着仰慕而专注的神情的眼睛,志摩的心感动了,激奋了;他忘记了这是课堂,沉浸到诗的境界里去了。 他眼睛朝着窗外,或者对着天花板,天马行空,花雨乱坠;时而用流利的英语随口诵吟他选译的英国名诗,时而用夹着乡音土腔的国语翻译着,阐发着;学生们的心灵渐渐打开了… “…拜伦、雪莱和济慈,处在同一时代,他们各自占据一个天地:自由、爱、美。在各自的领域里,他们都是不可企及的…” “但是,拜伦的粗矿、奔放妨碍他欣赏济慈的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纯美;济慈的过于精致的感觉和精神又使他难以接受拜伦的恢宏、伟大。雪莱,则是他们两人之间的中介。他的浪漫气质使他和拜伦结成良朋,他对艺术的潜心追求又使他和济慈成为知友…诸君了解了这三位诗人,就掌握了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精髓…” 春天又到。志摩率领学生走出课堂,到校园里寻找一个幽静的角落,或是抬头有蔽日绿叶的树林,或是俯身可见潺潺清流的溪边,大家随意散坐,志摩从网兜里拿出十几个(友人从青岛带来的窖藏的)大苹果,一人一个,边啃着香甜的果子,边谈论宇宙、艺术、人生。 “…我常常想,人们总是不自觉地替自己的身子和心灵制造种种羁绊、樊笼。为什么要拘禁在一间屋子里,先生在黑板前指手画脚、唾沫横飞,同学一个个端坐座位,俯首贴耳他听讲呢?你们不觉着这有多气闷!为什么不到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无拘 无束地讨论令我们神往、激动的学问呢?人,只有身心处于自由、快乐的情里,他的智慧和思维才能发挥出最大的能量…”志摩指着高远的蓝天、风动的树林、潺潺的溪流“看啊,在这样一个好境地里,你们说,对你们理解一首好诗、一篇好文章,不比在那间沉沉的课堂里有着更多的启迪?” 志摩喜爱这样的授课生涯,因为这也是直抒胸臆,这也是一种创造,这也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他觉得这是生命活动的最有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