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章 (第3/4页)
师长,父亲的责备可以置之一边,老师劝训斥却不能不作解释。 他挥毫作答: …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 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 度耳。人谁不求庸福?人谁不安现成?入谁不畏艰险? 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天岂得已而然哉? 我将于茫茫人海申访我唯一之伴侣,得之,我幸;不 得,我命,如此而已…嗟夫我师!我尝奋我灵魂之精 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满之心血,朗照我深 奥之灵府。而庸俗忌之嫉之,辄欲麻木其灵魂,捣碎其理 想,杀灭其希望,污毁其纯洁,我之不流入堕落,流入庸 德,流入早污,其凡入微矣! 吾爱吾师,否更爱真理。志摩深信理想的人生,必须 有自由,必须有爱,必须有美。他深信三位一体的人生是 可追求的,可以用纯洁的心血培养出来的。 僵持了一段时间,父亲的第二封信来了。简短而冰冷的两点决定:一,将幼仪收为寄女,侯其回国后仍在徐家掌权理财;二,儿子既然不愿尊重家庭和父母,可以永不回来,并从即日起,停止一切费用供给。 父亲的愤怒没有使他惧怕,但父亲的不宽恕、不谅解,冷淡、摒弃,却使他异常痛苦。 他来到康河边。 每当他烦忧或是痛苦的时刻,他就来到这里。静静地坐在河边草地上,凝视那清彻的、面上镶着一层幽幽蓝光的河水悠悠流逝。他将自己的心事,一字一句,无声地告诉河水,就像对一个知心朋友倾诉衷肠。他随手采摘一朵小花,一瓣一瓣地丢到河里,让它们在水上沉浮几下,然后飘流到远远的地方去。 花丢完了,他的烦忧和痛苦也缓解了。 他伸了个懒腰,站起身来。西天正染着他最爱的嫩青与鹅黄的和色。一颗铄亮的初星从云堆里爬了出来。 他毕竟是自由了。意志和力量都是属于自己的,它仍欢快地在生命里撞击着,喧闹着。 他赤着脚从荆棘上踏了过去… (二十二) 这段时期,他的诗情竟如山洪暴发,不分方向的乱冲,生命受到猛力的震撼,什么半成熟的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间散作缤纷的花雨。 他收拢花雨,珍重地捧着,要找一个崇拜的对象奉献上去… 分不清是雨还是雾,灰色的冰凉的,打湿了伦敦,打湿了走在伦敦街道上的行人。 一顶顶黑伞,小小的圆形,庇护着下面的身子。 有人翻起大衣的领子,沿着店铺的廊檐疾走。 汽车在泛着光亮的镜子般的马路上开过去。溅起水珠。 志摩身穿雨衣,右手举伞,左臂下夹着几卷一个朋友还给他的中国字画,在海姆司维特徘徊着,不时停下来询问行人和路警。 他在找彭德街。在伦敦找一个不知名的地方是困难的,要在回街曲巷中绕来绕去。 彭德街到了,他一家一家地数过去.十号,一楼一底的小屋。 志摩在门毯上擦干鞋底,收起雨伞,拉响门铃。 开门的是麦雷先生。 “呵,徐先生,欢迎!”主人让志摩在套着彩色画套的沙发上坐下,伴着他喝茶。 鹅黄色恬静的灯光照映着壁炉架上的瓷器摆件和墙上的油画、水粉画。 麦雷是诗人、评论家,曼殊斐尔的丈夫。他与志摩是在一个文艺沙龙里结识的,两人谈得非常投机。几天前,他俩在一家咖啡店里谈诗论文,志摩告诉他,中国现代小说受俄国体家影响最大,麦雷听了非常高兴,因为他和曼殊斐尔最崇拜的就是陀思妥也夫斯基和契河夫。麦雷拿起桌上的菜单,在背后写上了他的住址;邀请志摩星期四晚上去他们家会会曼殊斐尔。 志摩和麦雷先生谈了一会诗画,便问起曼殊斐尔。 “今天天气太坏,她不能下楼了。”麦雷先生向他解释。 徐志摩感到很失望。 麦雪又说:“如果徐先生不介意,不妨上楼去一见,如何?” 志摩喜出望外,立即随着安雷走上楼去。 走进房间,志摩一下子就被眩目的色彩包围了。 海洋颜色的墙纸,几幅印象派的油画,绯色罩子里透出的灯光,铺着鹅黄缎罩的大床,褐色的家具,浅蓝的窗帘,枣红丝绒的拖地长裙,闪光的丝袜,嫩黄薄绸上衣,白的珍珠项链,乌黑的短发一一浓艳艳灿烂烂的色彩,竟是一片背景,只是为了衬出娟秀清丽的容颜,瘦弱娉婷的身子、素朴高雅的风度、轻灵飘逸的韵致。 志摩一阵狂喜。他以为自己见到了圣母。 在丝绒沙发榻上坐下,笼罩在幽静的灯光里。 没有客套,没有寒暄,一开始就谈文学。 “您喜欢我的哪一篇小说?”曼殊斐尔声音有点沙哑,但很文静。 “《一杯茶》。它的题目象征着您的艺术,您的人品。一杯谈条,宁静的单纯。” “您在清淡中品味出了什么?”曼殊斐尔感兴趣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