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章 (第2/5页)
在哪里呀,为什么悲伤、凋谢、残缺?” 然而,爱终究不是诗,不是神力,没有那么多的理想色彩,你爱的如果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神,这爱就永远与烦恼、顾虑、痛苦、琐碎的世俗生活统绕在一起。 (二十八) 小曼终究敌不过家人的压力和王赓的催逼,还是跟随母亲去了上海。 志摩陷在绝望中,像个陷在无边幽黯中的孤魂,没有目标,没有归宿,不知该怎样打发日子,不知该走向哪里。走了小曼,北京城顿时变得空荡荡的,太阳没有了光芒,世界失去了重心和色彩;哭泣没有眼泪,呼唤没有回声。他忍受不住了,他要疯了。 从八月九日到九月十七日,四十个晨昏,志摩的灵魂在天堂——地狱——天堂——地狱之间走了几个来回。 命运把他在大欢大悲之间的猛抛猛掷,折磨得他憔悴不堪了。 他发傻似地独自去杭州灵隐,直挺挺地躺在望雷亭下那条石凳上寻梦,脸上盖着小曼送的一条小红绢。 他的爱是雷峰塔,在风风雨雨中,倒了,埋了。 九月十七日,他写下《爱眉小札》的最后一篇。 “再没有雷峰;雷峰从此掩埋在人的记忆中: 像曾经的幻梦,曾经的爱宠; 像曾经的幻梦,曾经的爱宠, 再没有雷峰;雷峰从此掩埋在人的记忆中! 眉呀,想不到这《爱眉小札》,欢迎喜喜开的篇,会有这样悲惨的结束。” 他买了去上海的火车票,神思恍惚地来到上海。 但是,他见不到小曼。 他不知道该到哪儿去找她。他也不敢贸然去找她。 他成天在街上丧魂落魄地乱走,他萎靡得像一个濒死的人。 受过弥盖朗淇罗影响,画过巨幅史诗油画的刘海粟来找他了。 海粟的神情是复杂而含蓄的。志摩瞪着失神的眼睛茫然瞅着他。 “志摩,你不能消沉。我来试试想一个办法看。事在人为嘛。 我逃过婚,反抗封建婚姻有点经验。” 志摩眼中突然放光,一下子跳起来抓住海粟的手不住地摇: “海粟,海粟,一切全仰仗你了!你务必替我想个办法!” “你且不要抱乐观。事情棘手,办起来看。”海粟实实在在地说。 志摩紧握海粟的手不放。“只要你肯用心去办,准能办好,我也只有把希望放在你身上了。” “这次来上海;我与小曼母女同车,一路上讲了许多,都是帮你和小曼的话。老太太那头,好像有点松动了,现在需要的是对王赓用点功夫…只要说通了王赓,老太太不会再作梗的…” 海粟像构思画面一样构思起他的计划来了。 王赓接到一张款式雅致、印刷精美的请柬,抬头写着“恭请王赓先生、陆小曼女士光临”下首是“刘海粟鞠躬”订座地点是功德林素菜馆。他把请柬拿在手里翻过来翻过去看了好几遍,寻思着此举的缘起和意义…刘海粟是老朋友,小曼母女此番自北京来沪是与他同行的,是不是巧合倒很难说。刘海粟跟徐志摩向来莫逆,这次宴请想来不为无因。 平心而论,王赓对徐志摩并无多大恶感。他与志摩虽非深交,但志摩一团天真、热情至诚的为人他是了解的。志摩与小曼,作为神交,他也不反对,所以也曾请志摩陪着她到处游玩,主要还是为了让小曼的心情舒适愉快点。他的心自问对小曼已是至矣尽矣,够慷慨够开通的了,但以小曼的柔弱娇媚,时时刻刻需要温情的滋养,这一点,自己作为丈夫来说是力所不透的,这就使志摩这个风流倜傥的才子教授占了上风去了。 站在丈夫的立场,王赓想到妻子的心已有他属,当然是恼火的。这至少有辱门庭。闲言碎语在社会上传来传去早已使他怒不可遏。这次严令小曼来沪,她毕竟还是屈从了,但这种征服式的夫妻关系还能有多大意义呢?行前夫妻间的那次龃龉,早成镜上之隙,裂痕看来是很难弥合的了。此后纵然可以把她禁锢深闺,但后果可想而知:无非是以她的沉默、悒郁而死告终罢了。小曼何辜,自己又何忍这样严酷地将她置于死地?小曼的个性,他并不是完全不了解的。她是一个体质孱弱,生性随和,貌似柔顺,但骨子里却有她的刚与倔的人。这一点,一般人不易看出,他自己也是最近 才看出的。他与她的结合,完全是陆家的主张,小曼当时年甫十九,虽然聪慧盖世,但对生活的愿望与理想却未形成,可说是糊里糊涂成了他的妻子;而自己的品貌、性格,实无使她爱慕倾心之处;是徐志摩拨亮了她心头之灯,开启了她心头对情爱的蒙昧——这,今后能被扼杀吗?能被磨灭吗? 然而,以平素的认真、严酷的个性而言,王赓万万不能容忍别人——不管他是什么人——夺去他的明媒正娶的发妻,世上还有什么比这更为不堪的羞辱? 他犹豫着。 小曼进房间来了。 自从到上海后,她没给他看过好脸子。她把这次的屈从看做是对他抗争的一次惨败,她把这次与志摩的分开看做是理想彻底破灭的一次先兆,她把他看成夺走了自己的青春、身体、生命、前途和理想的恶魔,她恨死了他,发誓一辈子不给他好脸子看。 王赓没有转身。他把请柬放进了抽屉。他不愿意让小曼看出自己的徬徨、矛盾,尤其是在自己的想法还没有理出一个头绪的时候。 王赓板着脸走出房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