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章3 (第3/6页)
不顾一切地往堤下奔。守在旁边的那几个清兵显然早有经验,起初还连声喝叫,试图制止,但看见没有效果时,他们就自动退出人群,站到外围去,远远监视着。 这当儿,两边的人已经合到一起。于是丈夫寻妻子的,妻子寻丈夫的;父亲寻女儿的,女儿寻父亲的;还有侄儿寻姑姑,哥哥寻meimei,外甥寻姨娘的。幸而寻到了,固然是喜极而泣;寻找不到的,也忍不住嚎啕大哭。于是一时间你也哭,我也哭,那牵衣顿足的号哭是如此悲苦,如此可怜和绝望,它震动着人们的耳鼓,揪扯着人们的心肺。到末了,就连那几个清兵也背过了脸去…“嗯,我等不如走吧!”余怀终于忍受不了,回头建议说。看见沈、柳二人都点点头,他就转过身,打算离开人群。然而一抬头,却发现一个年轻女子正站在旁边,大睁着一双惊慌的眼睛,不住地朝他们打量。看见他们转过脸来,她就颤抖了一下,嗫嚅地问:“不敢动问客官,这位老爸可是、可是留都说大书的柳老爸?” 余怀微微一怔,没想到竟然还有来同柳敬亭相认的,再打量一下对方,却发现面生得很。但因为她问的不是自己,一时倒也不便回答,只好转眼去望柳敬亭。 柳敬亭倒很爽快,点点头,说:“小老正是柳麻子。不知姑娘怎么认得在下?” 在等待回答的当儿,那女子脸孔煞白,显得很紧张。直到听见这句答应,她才如释重负地双腿一弯,跪倒在地上,叩着头禀告说:“婢子是如皋冒辟疆相公家的丫环,名唤紫衣。因柳老爸曾到我家来开讲书词,婢子当时在帘子里侍候少奶奶听书,故此认得老爸。”三个朋友因为事出突然,又都不认得对方,因此都有点惊疑不定。现在得知原来是冒襄家的、r环,才“氨的一声,明白过来。 但是冒家的丫环竟然出现在被掳掠的妇女群中,又使他们意外之余,脑子里顿时闪出不祥的念头。 “啊,你既是辟疆家的、丫环,却为何到了这里?”沈士柱连忙追问。 “婢子是被…是被抢来的。” “那么,你家主人呢?” “我家主人——婢子不…不知道。” “不知道?莫非不在了?”由于吃惊,也由于紧张,三个朋友不约而同地瞪大了眼睛。 “哦,不,不,婢子被抢时,他们还在的。不过后来、后来就不知道了…”这话无疑是实情,因此三个朋友互相对望了一眼之后,只好不再问了。但是,对于冒襄一家安危的关切,又使他们不甘心就此作罢。于是沉默了一下之后,他们依旧向紫衣详细问起冒襄一家逃难的情形。直到得知如果老朋友还活着,一是可能重新回到海宁,二是可能前往宜兴投奔陈贞慧,他们才稍稍放下心来。“嗯,到了这一步,你如今作何打算?”柳敬亭从短眉毛底下瞅着丫环,问。 紫衣本来已经站了起来,听了这话,她的眼圈蓦地红了,并且汩汩地涌出泪水,但仍旧强自控制着。 “婢子总是前世…作孽,故此今…生得此报…应!”她呜咽地说“既是命中如此,婢子也不…不敢怨恨。只是想到、想到在少爷、少奶奶和宛娘身边时,没有尽心尽责侍候,心下、心下万分不安。老爸和两位相公都是我家少爷的朋友,若有便见到我家少爷时,请转告他,就说紫衣今生再也…不能侍候他老人家了,只盼来世做牛…做马,再…报答他的大恩大德…”说完,她再也管不住自己,终于跌坐在地上,哀哀地放声痛哭起来。 还在紫衣抽抽泣泣地说话的当儿,沈士柱脸上已经现出老大不忍的神情。这会儿发现余怀站在一旁眉毛皱得紧紧的,他就伸手扯一扯朋友的衣袖,等余怀跟着走出几步,他就急急地说:“她既是辟疆的丫环,如今落到如此田地,也着实可怜。我们不如花点银子,把她赎出来算了!” 余怀摇摇头:“这事我也想过,但只怕不妥!” 沈士柱瞪起眼睛:“有什么不妥?莫非我们竞忍心见死不救么!” “兄别急啊!”余怀做着制止的手势“你没听她方才说,同她一道被抢的,还有七个丫环么?即使后来走散了,也还有四个在这码头上。你总不能把她们全都赎下吧?再说,我们这一次南下,可是有重任在身,也不能带着一帮子丫环招摇过市。更别说到时候未必就见得着冒辟疆——哎,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事到如今,也惟有先顾着大事了!” “那么——” “唉,给她点银子,让她自寻活路吧!” 七 柳敬亭估计得不错。主仆四人乘上兵船之后,果然一路顺利,再没有受到查验。不仅如此,由于船上那些兵校都是从前明的军队投降过来的本地人,柳敬亭稍稍施展一下说书的本领,就立即博得他们的热烈喝彩,并且从此缠着不放。结果一来二去,还真的从他们那里刺探到一些机密军情。其中最重要的一件,就是清朝鉴于江南的战局吃紧,已经任命多罗贝勒博洛为征南大将军,率兵南下,增援杭州,并向浙东和福建地区发动更猛烈的进攻。目前,清兵正在长江边上大肆征集民船,准备供博洛到来使用。柳敬亭把这个情报告诉余、沈二人后,大家都紧张起来,觉得有必要尽快通知鲁王方面。不过,由于紫衣曾经说到,冒襄前一阵子就在海宁一带逃难,目前有可能前往宜兴去投奔陈贞慧,又使他们对老朋友的安危始终放心不下。加上余怀也很想探访阔别多时的陈贞慧,征求一下这位才略超群的兄长对时局的见解。结果三人商定:先由沈士柱和柳敬亭直接前往浙东报信,而余怀则带着亲随阿为绕道宜兴一趟,再从那里赶到浙东会合。 现在,余怀主仆已经按照计划,在常州登了岸,改乘一只小船,向宜兴进发。 从丹阳往南的广大地区,历来都是水网交织、物产丰饶的鱼米之乡。而位于太湖和渭湖之间的宜兴县,也同样以盛产稻米、小麦、蚕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