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新传_第十三章美女贾宝玉新传价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三章美女贾宝玉新传价 (第3/4页)

民”是历代统治者惯用而且必用的招数,清朝将之发挥到了一个新高度…不仅要“愚”原大明之民,让他们理解自己入主中原的正确性,从而放弃抵抗,还要“愚”满清民众,同样要让自己的民众充分认识到“师出有名”才能进一步激发己方的热情。

    不过王燃不想说话,不代表没人想说。

    雍穆格格话音刚落,来向王燃汇报工作、顺便陪同王燃与长平公主一同前来的堵胤锡便跳了出来:“什么‘应明廷所请’一派胡言!”

    认真说来,清廷极力鼓吹的“应明廷所请,出义兵入关平贼”之语确实是破绽百出。在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以后,历史上最著名的大汉jianian吴三桂确实曾以大明的名义请求过清军入关协同对付李自成及其手下的农民军,当时吴三桂还许诺说要“裂土以酬”当然,吴三桂的本意并非真是为了“反顺复明”李自成刚定鼎北京,這位掌握着大明最精锐部众的山海关统领便早早递上了降表,表示愿意为新政权继续效力,只是后来因为家人被杀、爱妾被掳,才演出了一幕“冲冠一怒为红颜”而重新抗起了反顺的大旗。

    且不说吴三桂只是一名地方大员,并不能代表明廷,得到公认的南京朱由菘政权虽然有“联虏平寇”的想法但当时却还没来得及付诸实施“应明廷所请”本就站不住脚。就算是真的是应明廷所请。也不应该在平寇之后,顺带连委托人一块平了吧。

    事实上,远在此次“应明廷所请”之前,自满清第一代统治者努尔哈赤起,满清都曾出过“义兵”入关,而且是不请自来。直接“义不容辞”地主动替明廷“平”了许多地方…清军所过之处,一切皆“平”

    不论是努尔哈赤还是皇太极或是多尔衮。他们与中原用兵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则,這个原则并不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因为這句话并不能完全反映出他们的心态。他们的做法通常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就是说一遇抵抗,破城得地之后不分军民,不论参与抵抗或未参与抵抗,通通屠杀或掠取为奴婢。不谈在這个时空已经发生过的“扬州十日”也不谈在這个时空尚未发生的“嘉定三屠”单只清军尚未正式入关前,努尔哈赤在辽东地屠戮汉民,皇太极时三次深入畿辅、山东等地的屠杀抢掠便足以说明其“义兵”之实。

    至于清廷所说“顺应民意,取明而代之”更是无稽之谈。虽说在王燃原本地时空,汉、满已同属中华民族這一个大家庭、亲如兄弟…這也是王燃在心里并不愿涉连普通满人的最重要原因…但在当时。明朝之人对此却有着相当明确的区分,顾炎武就曾将李自成取代明廷称为“亡国”而将满清入主中原称为“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王燃虽不甚明了,但他明白一点,一个先进地民族被一个落后的民族征服,对那个落后地民族而言意味着进步与繁荣,而对那个先进的民族来说则意味着全面的倒退,而這是王燃绝不愿看到的。

    “天下乃天下人地天下,唯有德者居之…”在堵胤锡的旁征博引下,雍穆格格在原来话题上站不住脚,不觉羞恼道:“凭什么只许你们汉人当皇帝?!我们满人就只能替你们当牛做马?”

    “有德?”堵胤锡忽略了女孩后面的话,嗤之以鼻道:“你们也配谈德?!”

    如果单从明末這个时空来看,王燃完全同意堵胤锡论断,满清的统治绝对与“德”无关。

    虽说作为一个汉族人,王燃当然希望自己的民族做“老大”但這并不是王燃参与到這场轰轰烈烈地“反清复明”运动中的原因。除了不想让中国失去那本该属于自己地光荣之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现在這个时空正是最残酷的战乱年代,王燃不愿意看着這么多的老百姓经历這种“被征服”的苦难岁月。

    在王燃原本的时空,有不少“名家”曾极力鼓吹中国“被殖民”的必要性,并拿出香港、澳门等地作为例证,更有人发出“如果中国当年被日本征服…”的畅想,言下之意,八年抗战根本就是多余。对這种论断,王燃除了鄙视还是鄙视…且不论结局是否真的会像他们想像的那么美好,单是那种“被征服”的过程就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说這种话的人纯粹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话说回這个时空“苦难”二字对现在清廷统治下的汉民绝不为过。“剃头令”、“圈地令”、“投充法”、“逃人法”无不将清军占领区的老百姓迫入水深火热之中。

    “留发不留头”的“剃头令”强行剥夺了汉民族几千年一直传承下来的民族尊严…中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汉族本身也是由多种民族融合而成的。说实话,汉族人士可以当皇帝,少数民族人士当然也可以君临天下,這本身并无可厚非。但是无论是哪一个民族为主体建立的中央政权都决不应该强行改变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這是一个起码的立国原则。但是多尔衮等满洲贵族却在入关不久便悍然公布了“剃头令”说什么“今中外一家,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异?若不画一,终属二心…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决不轻贷…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多尔衮自己的祖辈和父亲努尔哈赤在反叛明朝以前,世世代代都是明帝国的臣属,以接受明朝廷的封号、官职、敕书为荣,而明朝地汉族皇帝从来没有强迫女真族蓄发戴网巾。遵从汉制。清廷统治者把不肯放弃本民族长期形成的束发、服制等风俗习惯的汉族官绅百姓视为“逆命之寇”一律处斩。這种凶残暴行即便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极为罕见。

    “圈地令”、“投充法”、“逃人法”则等于彻底将汉人掠夺一空,并剥夺他们的自由。自满清入主北京城起,汉人便沦为了满人的奴隶。

    多尔衮为首的满洲贵族为了自身私利和解决移都北京后大批满族居民迁移入关定居地生计,发布了圈地令。不分有主无主大量侵占畿辅地区汉族居民的产业。同时颁布地投充法,又将耕种田地的汉民变成了旗下的奴仆,专为旗主劳作。所谓自愿投充很快就变得面目全非,许多地方都出现了“满洲威逼投充”或“耕种满洲田地之处庄头及奴仆人等将各州县村庄之人逼勒投充,不愿者即以言语恐吓。威势迫胁”致使大量农民成为了农奴。這不仅在生产关系上较之汉族居住区早已盛行的封建租佃制是一种倒退,由劳动者变成了农奴,而且使這些汉民失去了做人地尊严。按清廷的规定,连农奴娶媳妇都得先让旗主先享用三天,其它地权利可想而知!

    清廷的政策无疑激起了强烈的反抗。如“剃发令”一下,不仅原先准备降清的人立即改弦易辙,连已经归附地州县百姓也纷纷揭竿而起,树帜反清。满洲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