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九章攻防逆转 (第2/4页)
豪格动手根本是毫无预兆,连当事人吴三桂都没反应过来,其它人谁能反应过来? 事实上,在牛金星之事后,吴三桂就立刻制定出了一套应急方案。专门用于对付可能发生在他身上地“人质案” 按吴三桂的安排,如果遇到险情。他就放出第一颗信号,全军立刻立刻交由其子吴应熊代领进入备战。如果只是一场虚惊,他会放出第二颗信号。但如果过了半个时辰还未见到第二颗信号,那就说明自己已经被人控制。关宁军立刻开始行动,组织救援…总不能看着老子陷入危险不管不问吧! 应该说吴三桂是在這方面上是有着远见卓识的。安排也很到位。但他同样算漏了一点,他没有料到自己从被困到被杀,這整个过程都没能熬过半个时辰。在他的计划里,最起码也应该撑上个一、两天。而不论是多铎还是豪格显然都没打算给他這个时间。在這方面,豪格与多铎的考虑都是一致,既然你已经露出了反意,快刀斩乱麻显然最符合自己的利益。 话说回来,虽说吴三桂已然身死,但既然事先有了计划,吴应熊卡在时间点还是立刻派出了一队五千人左右的精骑前来接应吴三桂。自己则压着大队人马缓缓逼近。 应该说,此时确实是关宁军进攻的最好时机,清军正处于权力大洗牌之机,虽然豪格地手下凭借虎符和手令已经顺利地接收了多铎等人属下的兵权,但毕竟是刚刚接手,指挥还不能协调,清军的总体战斗力打了一个很大的折扣。這从关宁军五千人马如入无人之境,由西面横冲直撞地一直杀到了北面的德州内城便可以看得出来。 幸好這个情况顺利得出乎了关宁军地意料,竟使得這股关宁军以为有诈而放缓了攻势,尤其是在发现了吴三桂的尸体后更使得关宁军不愿恋战的士气,再加上是豪格带来的两千人马拼死力拒,终于将這五千关宁军挡住,否则恐怕等不到其余清军来援,连豪格也要成为俘虏或是刀下之魂。 饶是如此,這股关宁军在付出了近千人伤亡的代价后,还是抢得了吴三桂的尸首重又杀了回去并与吴应熊的大军会合。 “豪格這个笨蛋,连个尸首也看不住…”燕山在事后获知這一事件的发展过程后对此深感痛惜“我还真想知道大人是不是真的会拿所有的满洲人质来换吴三桂呢…” 王燃在了解這件事后倒没想那么多,他只是觉得有些造化弄人。说起来,跟王燃原本时空地历史相比,吴三桂這么个死法应当还算是占了便宜。因为在這个时候,吴三桂的汉jianian形象还没有深入人心,很多人对他“引清军入关”的动机虽然不再是良好的“借虏平寇”但还仅仅停留在“冲冠一怒为红颜”上,谁叫国人都喜欢這种段子呢?吴三桂真正成为过街之鼠是因为他绞杀了南明的永历帝,继尔升任第一汉jianian之位。不过现在看来,吴三桂是没這机会了。 话说回来,连燕山都为吴三桂尸体被抢而感到可惜,就更别提清军了。再加上吴三桂本就是是“杀害”顺治皇帝的罪魁祸首,怎能让他就這样“逃脱”? 依清军的想法,就是不用他去换人质,也要挂在竹竿上来个曝尸外带鞭尸什么的,当下个个红了眼的要求追击。 实际上,清军此时并不具备对付关宁军的条件,内部关系没有理顺给极大地束缚了清军的战斗力,清军此时更需要的是内部整顿而不是对外用兵。 反过来说,此时却正好是关宁军用兵的最好时机。吴三桂的死自然是震动了整个关宁军,吴应熊更是痛哭不已,当即便有诸多将领提议杀入清营为吴三桂报仇。从理论上推断,凭着关宁军不俗的实力、因吴三桂之死而凝聚在一起的战斗力,如果此时关宁军全力出击,士气大盛的十二万关宁军相较于松散混乱的清军更容易形成一记重拳,就算替吴三桂报不了仇,也绝对可以打清军一个措手不及,为关宁军的后续行动赢得主动。 但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汉jianian儿混蛋。吴应熊不愧其“熊”名,虽然为父亲之死伤心不已,但面对二十万的清军竟提不起勇气报仇,作出了“先行安排父帅后事,再作计较”的决定,宣布向西撤退。 這向西撤退自然也是吴三桂早就拟定好的策略,他的初衷与当时牛金星是相当类似…明、清皆不可往的情况下,最好的选择便是避开双军交战处,开辟自己的疆土。 而在满清方面,虽说豪格本人对挽回人质并无多大兴趣,他也知道此时不宜出战,但一仗打得如此窝囊却也让他愤怒异常。稍事整顿兵马后,豪格还是组织起了一万精骑对关宁军展开了攻击。 实难想像用一万人去对付十二万关宁军能有什么效果,這可见豪格的本意也只是作出一种姿态,毕竟豪格久经战事,知道孰轻孰重。但事实证明,豪格继多铎事件后,再次捡了一个漏。 根据事后分析,此战若是吴三桂指挥,别说狙击住清军的追击,便是全歼這股敌军也并非不可能,可让吴应熊這个二世祖来指挥,区别可就大了,吴应熊愣把一个大撤退搞成了一个大溃逃。正所谓我弱敌就强,一个是消失了斗志的丧家之犬,只顾夹着尾巴逃跑,另一个是待机而扑的恶狼,瞅准机会就是一口,十二万关宁大军在丧失了斗志后被這一万清兵杀了个落花流水,几近崩溃。要不是清军兵力不足,估计這十二万关宁大军有一半将重新沦为清军的俘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