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楔进山东 (第1/3页)
第二章 楔进山东 目前的局势对满清、对南明来说都是最佳的机会。 对王燃来说,南明内部的军事实力已经得到了统一,随着黄得功部的归心和与清流一脉达成的谅解,内忧已除…這也是宁国府一案带来的非常意外的好处…否则王燃此次出兵北伐,怎么也得在金陵驻留部分人马防范内部可能产生的意外,根本不可能倾巢而出,再加上山东之役中本来就受到的损失,北伐的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现在少了山东的五万人马,却增加了黄得功的十万兵马相助,也算得上是意外之得。只不过黄得功的担子明显加重…既要防范来自长江上流的左梦庚,还要扼守金陵,防止其它方向可能会有的攻击。 另一方面,宁国府一案带来的另外一个好处是给王燃的“疑兵之计”提供了绝佳的烟幕弹…王燃、黄得功两人可以明目张胆地进行战争准备,而不让清军怀疑他们的真正企图。 可以说,南明在内部已经达到了截至目前为止的最好局面,而在王燃看来,外部的时机同样更是稍纵即逝…南明虽然四面皆敌,但敌人的重点却都不在南明的身上。尤其是满清,它的兵力布置严重失衡,绝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在陕西、山西一带,北京至金陵一线兵力相对单薄。王燃的总兵力虽然较满清为少,但只要运用得当,却可以在這条线上形成局部的优势…王燃的总体战略正是基于对手的這种布置而设。 王燃地作战意图很明确,趁清军主力偏移之机,集中优势兵力吃掉弱势之敌。并打通金陵至北京一线,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打乱清军的部署,再来个浑水摸鱼。 如果不能抓住這个机会,一旦清军结束了李自成方面的战斗,必将全力南侵。介时王燃很明显会面临一场“持久战”全力自保尚且不瑕。短期之内肯定没有余力部署如此大规模的北伐。 对多尔衮而言,目前也是梦寐以求的好机会。从内部方面,满清地内部在入关之前就已经乱的差不多了,定鼎北京之后。虽有皇帝的哥哥豪格与多尔衮捣了一阵乱,但很快就被多尔衮镇了下去。目前多尔衮在满清可谓是乾纲独断。故此并不存在一直搅得南明不安的内忧之患。 而在外部,随着局势的变化以及陕西多铎部对李自成部的不断打击,终于打出了一个超级内jianian牛金星和一个大汉jianian左梦庚。這两位地出现不仅可以使满清得以迅速结束对李自成的进攻,全力对付南明。而且也极力大增强了满清地实力…李自成部下的战斗力不用说,除了真正的八旗精锐,能和李自成部正面较量的部队还真不多,当年号称明军中最具战斗力地吴三桂铁骑也不是他们的对手。至于左梦庚,不管他的战斗力如何,只八十万這个数字本身就极具威慑力。别的不说。满清的兵源是不用愁了。 对多尔衮来说更具诱惑的一点也正是出于王燃地部署。在多尔衮看来,明军的兵力部署实在太分散…有十万人马在海外,有十几万人马用于了北伐…满清在总兵力上具有优势,在金陵方向更具备了绝对加十分的优势。只要抓住战机,完全有条件形成对南明军队的分割包围,一口一口吃掉他们。 多尔衮的作战意图同样明确,趁庄子固兵团远征未归,将南明的北伐部队陷在山东,集中优势兵力吃掉河南李岩部与南京黄得功部,进占金陵,然后再掉过头对付北伐军。 不难发现,王燃和多尔衮在决策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把夺占对方的“首都”当成第一优先序列…這与王燃原本时空中的“斩首行动”很类似。正所谓蛇无头不行,拿下了对方的首脑之地,不仅可以将对方的组织变成一盘散沙,打乱相应的军事部署,其具备的政治意义以及由此产生的连锁效应更是无法计算。 依据王燃原来时空的历史记载,满清攻占北京后,江北的明军便完全丧失了斗志,即便只是面对百人规模的清军小队,各地城池也是要么迎敌纳降,要么溃逃南方,其情景与当年日本鬼子侵占我中华时出现的“一人占据一县城”的情况非常类似。而在满清攻占留都金陵之后,除了极少数忠义之士尚有抵抗之外,整个士大夫阶层都完全放弃了抵抗,军心、民心消失殆尽。 王燃、多尔衮两人的如意算盘打得都很响,但是一场战争下来总得分出个输赢,不可能两人都如愿…互换都城之事大多出现在游戏之中。 依据后世军事专家对此战的复盘分析,在战争的开始阶段,也就是王燃刚发动北伐之时,两人的机会差不多持平。也就是说,双方其实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目标。 需要指出的是,這种机会上的持平主要是指情报、实力等方面的综合持平…虽然王燃占了先手之利,但在总兵力上却处于绝对的劣势,而双方在决定战争进程最重要的情报方面都存在着重大漏洞。 王燃、多尔衮其实在军事有一个共同点,都秉承“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战术观点,因此在情报的侧重点上各不相同…毕竟情报系统的力量都有限,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多尔衮自不用说,收到牛金星反水的情报之前,重点都是放在了李自成方面。而且由于王燃的若干层“疑兵之计”使得他对王燃的兵力布置并没有做到知之甚详,对王燃的真正作战意图也不了解…在王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