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第8/9页)
“你!”司猗纹又强调了姑爸的存在。 谁知姑爸自有言答对。今天她就像个开了窍的可爱的小姑娘,也许是个小小子儿,听起来贫嘴滑舌,可也不无道理:“是还有我。”姑爸说“没有我谁听你的‘最高指示’?可你别忘了,老太爷为什么把东西一股脑儿都留给你,不留给我?” “你…你说呢?”司猗纹反问。 “你愿意听个热闹?”姑爸说“听那干什么。” 姑爸没再往下说,也许是她自己的话吓住了自己。但她那半截式启发和挑衅兼有的语言,终于使司猗纹的心震撼了一下,一个久远的、似乎早已平复了的记忆复苏了。许多年来她像是一直在等待着一个时刻,一种惧怕的等待。那是姑爸的一句话。难道为了姑爸那一句话,她就得一辈子惧她三分?司猗纹不能老是悬着心过日子。现在既然这个不男不女的大白脸话已露了头,司猗纹就决不能让她咽回去。她径直走到姑爸跟前说:“我就是要听个热闹。人活一世就得活个热闹。你说呀,你怎么不说完?” 但姑爸不开口,一张白脸死白着,不喜不怒,让你看不出它的任何表情。 “我可是静等着呢。”司猗纹又提醒着。 姑爸还是不开口。 她不开口,那句话出口的权利自然就存在了她的肚子里,而提着心的人却是司猗纹。就像一个人的口袋里老是装着个要放的炮仗,他不甩出来就永远装着个响儿;甩出来,听个响儿也就完了。然而姑爸不甩,只和司猗纹对视着。司猗纹就聆听着这惊人的寂静,领受着寂静中的不安生。 钟又一次发出了纷乱的吱吱声,接着又是乱敲乱打,这次是在司猗纹怀里。这古怪的声音古怪的节奏才使司猗纹想到迫在眉睫的现实。“光棍不吃眼前亏。”她也想。来日方长,现在我是要等待“他们”;过后…过后你休想再掏我的耳朵再过你的瘾——你这个大白脸,大下巴。 司猗纹转身出了西屋,把那架钟摆上写字台,又回过身不示弱地看看西屋。西屋门内,一张白脸正在窥视着她。她扔下那白脸朝大门口走去,胡同里没有“他们” 天忽然阴了。 9 浑厚的阴云就擦着灰瓦屋脊。 快下雨了,司猗纹想。 家具袒露在院里,无论如何她是不能再把它们挪回去的。那么,遮盖起来吧。 她开始在屋里四处翻腾,翻腾可以遮雨的东西。宝妹在里屋号哭,眉眉在外屋发愣,不知该怎样帮助婆婆。 司猗纹先撤下了饭桌上的塑料台布,又找出两件雨衣,一把雨伞。最后她不顾宝妹的哭号,跑进里屋提起宝妹的双腿,从她身子底下撤走了她的小塑料床单。 雨点正落下来。雨点很大,但很稀疏,家具被砸得很响,溅起水花,司猗纹在稀疏的大雨点里东遮西挡,最后只遮住了几件零星,大批的家具仍然赤身露体。雨点越来越密,变成很有力的雨柱。锐利的雨柱戳打着家具也戳打着司猗纹的头顶、肩膀,她被戳打得生疼。但她没从雨中退下来,舒着双臂张开十指还在东遮西挡,那无效的奔跑使她显得滑稽而又凄凉。她仿佛觉得自己老了许多,说不定姑爸和眉眉就正在看这个浑身精湿的老太太的笑话。她很想哭,但在雨中哭不出来。 她实在无法应付这天、这雨、这家具了,她踉跄着回到南屋。眉眉心疼起婆婆,从脸盆架上拿下一块干毛巾递到婆婆手中。她看到婆婆正要流泪。 司猗纹接过毛巾擦着头发擦着脸。她不愿在外孙女面前表现悲痛,但抑制不住的泪水还是当着眉眉流下来,先是稀疏,后是密集。后来她竟用毛巾捂住脸抽噎起来,湿而乱的头发直在毛巾里摇。 夜深人静时雨才停。司猗纹披着衣服从床上下来,拉开窗帘把脸凑在玻璃上。她睁大眼睛朝漆黑的院里望,但是她什么也看不见,眼前只有一面灰乎乎的影壁。她这才想起院里从来都有影壁,南屋从来都在影壁的外面,北屋才在影壁的里面。身居北屋时影壁给过她严实感和安全感,现在她睡不着了。 她索性穿好衣服,搬把椅子就坐下来看黑夜,看影壁。望着那望不见的一切,一种说不清的欲望又充盈了她那日渐衰竭的肌体。她带着与她那年龄不相称的精神镇守着这黑夜,镇守着影壁那边的一切,就像要镇守住她那失去的年月。 在司猗纹的档案中,她喜欢把自己的出身写作旧官吏,实际她的祖上比官吏要高。官吏一般是指那些小官微吏,若用“品”而论,吏当在七品以下吧。而司猗纹的祖上远比吏要高。据说曾有人在前清做过御前行走。但这行走究竟是司家哪代,司猗纹从不得知,她知道的是她的父亲。父亲的官职虽不如祖上显赫,但也当在吏之上。司先生人过中年时,曾在江南一个省充任盐铁专卖的官职,那已是军阀割据后期。若不是军阀纷纷下野,司先生或许还能进入更高的幕僚阶层。他上司的下野才使得他也就地做起寓公。现在他只为他有一个独生女儿而得意,这便是司猗纹。 司猗纹愉快地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充分地享受着家庭的和睦。这种和睦更多地启发了她的聪慧和她开朗的天性。她先是跟家塾先生熟读了那个年龄应该熟读的一切,当她长到十六岁,出落成一个健康、秀美的少女时,她已经熟读过四书五经,并开始阅读二十四史了。她喜欢用蝇头小楷记日记、写诗,而那诗则是新体白话诗。在新诗里,她模仿的是湖畔诗人那一派。 后来,根据女儿的意见,司先生和司太太将女儿送进当地著名的教会学校:圣心女中。司先生所以将女儿送进这所教会学校,一是为满足女儿的愿望,此外,在当时风起云涌的学生运动中,教会学校还算平静。他不愿意女儿卷入那种潮流,他只愿意看到女儿在学业上的不断长进。 司猗纹怀着双亲盼“子”成龙的期待,怀着对洋式学校的新鲜感和由这新鲜感带来的惶惑,离开了她朝夕相处的家庭、她呼唤自如的仆人和娇她爱她的父母,进入了一个陌生的世界。 两年的学校生活使她接触了现代文明,使她认识了许多从前她不认识的人,懂得了许多从前她不懂的事。她了解到世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