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五十四 (第8/10页)
命令充任左副总兵,仍然镇守湖广。 事后,又和方瑛击败蒙能的余党。 下诏封为武平伯,赐予世代享有特权的纤券。 孛来侵犯边境,充任游击将军,随从安远侯柳溥等前往抵御。 率领都指挥赵瑛等与敌人作战,敌人战败逃跑。 再次侵犯镇番,又击退他们,俘获一百六十人。 不久佩带将军印,充任总兵官,讨伐宁夏寇贼。 在此之前,寇贼大肆入侵甘、凉,柳溥和总兵卫颖等不能抵御,只有陈友稍有擒获。 到这时巡抚芮钊陈列上奏众将处事失误的情况,兵部请求免除陈友罪遇。 下诏一并宽恕柳溥等,召回,进封陈友为侯,去世。 爵位传给儿子,到孙子陈纲,弘治年问,请求焉陈友追赠谧号。 下诏追赠沔国公,谧号武僖。 陈纲传给儿子陈勋和陈熹。 嘉靖年间,吏部以陈友征讨苗人的功绩多冒充虚报为由,请求停止世袭。 皇帝不听从。 陈熹的儿子陈大策又得以继承,到明代灭亡纔断绝。 李震,南阳人。 父亲李谦,都督愈事,李震承袭父功任指挥使。 正统九年,随从征讨兀良哈有功,进升焉都指挥愈事。 后来,随从王骥平定麓川,进升为同知。 景帝即位,充任贵州右参将。 在偏桥打击苗人,打败了他们。 景泰二年,随从王来征讨韦同烈,攻破锁儿、流源各寨,俘获斩杀一千六百人,共同攻克香炉山,擒获童旦型。 进升为都指挥使,镇守靖州。 不久获罪征召回还。 方瑛讨伐苗人,请求李震随军,下诏允许立功赎罪。 后来,随从方瑛大败天堂各部苗人,仍充任左参将。 方瑛平定锢鼓各路寇贼,李震也进攻武冈,攻克牛栏等五十四寨。 斩杀擒获很多,进升为都督愈事。 天顺年间,又随从方瑛平定贵束苗人干把猪。 方瑛去世,就以李震充任总兵官,代理镇守贵州、湖魔。 当初,麻城人李添保因逃避赋税逃入苗人中,伪称是唐太宗的后人,聚众一万多人,非法称王,确立年号武烈,劫掠逮近各地。 李震进攻打击,大败他。 李添保逃入量赵鬼池各部苗人中,又引诱群苗出去劫掠。 李震擒获了他,送到京城。 不久攻破西垡苗人。 五年春,进剿城步瑶人、僮人,攻打横水、城溪、莫宜、中平各寨,都攻下了。 长驱直入广西西延,会合总兵官遇兴的军队,攻克十八团各瑶人,前后俘获靳杀敷千人。 这年冬天命令李震专门镇守湖广,以李安充任总兵,镇守贵州。 第二年夏天,率领军队从锦田、江华抵达云川、桂岭、横江各寨,击败瑶人,俘获斩杀二千八百多人。 七年冬,苗人占据赤溪浦洞长官司。 李震和李安分道进攻,斩杀寇贼首领飞天侯等,攻破寨子二百座,于是恢复了长官司。 进升焉都督同知。 第二年冬,广西瑶人侵犯湖直,夜里进入桂阳州大肆劫掠。 李震派兵分道追击,连续击败他们,俘获斩杀一千多人。 成化元年,守卫靖州。 都指挥同知庄荣上奏贵州黎平各府靠近湖广五开各卫,非大将统领不可,就又命李震兼任镇守贵州。 不久,擒获寇贼首领苗虫虾。 剂、襄寇贼刘千斤、石和尚作乱,李震进军讨伐。 寇贼多次失败,乘胜追到梅溪寇贼巢xue。 官军失利,都指挥以下死的有三十八人,有诏严辞斥责。 白圭等大军到,李震从南漳进兵合击,大败他们,寇贼于是被平定。 论定功绩,进升为右都督。 当时武冈、沅靖、铜鼓、五开苗人又四处涌起,而贵州也传来警报。 李震上疏说贵州最终难以遥控,请求专门镇守湖广。 允许了他,就撤回军队。 由铜鼓、天柱分四路进攻,连续击败寇贼,一直到达清水江。 利用苗人作为向导,深入寇贼境内。 两个月内攻破贼巢八百处,烧毁房屋一万三千座,斩杀擒获三千三百人,而广西瑶人劫掠桂阳的,也被斩杀三千八百多人。 当时,李震威名著称于西南,苗、僚闻风丧胆,称他为“金牌李” 七年,和项忠讨伐平定流寇李原,招抚流亡百姓九十万人,荆、襄于是被平定。 事情详见《项忠传》。 十一年,苗人又侵犯武冈、靖州,湖湘大乱。 李震和巡抚刘敷等分五路进攻。 攻破六百二十多寨,俘获斩杀八千五百多人,擒获寇贼妻儿敷以万计。 论定功绩封为兴窒垣。 当时武靖侯赵辅、宁晋伯刘聚都因功封赏,议论的人多非议他们,惟独李震功劳最高,人们没有异议。 参将昊经,和李震有矛盾。 弟弟千户昊绶是汪直的心腹,昊经嘱咐昊绶诋毁他。 恰逢汪直排斥项盅,言词牵连到李震,于是逮捕入狱,剥夺爵位,降焉左都督,在南京闲居。 不久,汪直派校尉侦缉,上言李震暗中勾结守备太监覃包,私下勾结贿赂。 皇帝发怒,派汪直去南京详查覃包等的罪行,责令降覃包为孝陵司香,勒令李震回京。 汪直失败,李震上诉恢复爵位,不久去世。 李震在湖湘时间长,熟悉苗人情况,善于用兵。 当时征讨苗人的功劳,方瑛之后李震功劳最大。 然而贪图功名急于求成,好交结,竟因此败落。 至信,字君实,南郑人。 出生半岁,父亲王忠征讨北方战死,母亲岳氏坚守节cao养育他,后来都获得表彰。 正统年间,王信承袭父功任宽河卫千户。 成化初年,积累功劳任都指挥愈事,守卫剂、襄。 刘千斤反叛,王信因房县险要,进兵占据,百姓士卒不到一千人。 寇贼四千突然到来,包围了城池。 抵抗了四十多天,挑选以死效力的士卒,出城五六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