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九章夜光抱恨良叹悲 (第3/4页)
“这老头子用的是通鉴笔,可要小心。” “通鉴笔!?那可是好东西…” 褚一民轻轻感叹道,添添自己苍白的嘴唇,露出羡慕神色。 通鉴笔的来头极大,它炼自于北宋史家司马光。司马光一生奉敕编撰通史,殚精竭虑,穷竭所有,一共花了十九年方才完成了《资治通鉴》,历数前代变迁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堪称史家不朽之作。司马光一世心血倾注于此书之内,所以他炼出来的笔灵,即以通鉴命名,守正不移。 寻常笔灵多长于诗词歌赋、书法丹青等,多注重个人的“神”、“意”;而这一枝通鉴笔系出史家,以严为律,以正为纲,有横贯千年道统的博大气度。 《资治通鉴》的原则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政道”,目的在于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能够由史入理,举撮机要,提纲挈领,从庞杂史料中总结出一般规律。通鉴笔也秉承此道,善于切中关窍,能觉察到人和笔灵散发出的意念之线,甚至可以直击笔灵本体。 诸葛淳压低声音提醒其他三个人:“绝对不能被他那只手碰到…他可以直接抓出笔灵,到时候就完全受制于人了…” 他话未说完,郑和已经无法忍受这种压力。他狂吼一声,扯下已经破烂不堪的运动服,像一头凶猛的黑豹挟着山风扑了过去。褚一民比了个手势,和诸葛淳与五色笔吏退开几步,打算趁机观察一下费老的实力。 “第一个送死的是你这怪物吗?” 面对郑和的暴起,费老丝毫不慌,双臂运处,通鉴横出。通鉴一共二百九十四卷,极为厚重,通鉴笔这一击可以说雄浑大气、严整精奇,极有史家风范。郑和比费老身躯大了三倍,非但丝毫没占到便宜,反而被震开了十几米远,背部重重撞到高山寺正殿的廊柱之上。整个正殿都微微一颤,发出破裂之声。 围观的三个人心中自忖,郑和这一击纯属蛮力,自己也应该能接得下,但绝做不到费老这程度。 郑和皮糙rou厚,看起来并没受什么伤,他晃了晃头,再度扑了过来。费老早看出来他是个笔僮,只是比寻常的笔僮强壮了一些,于是也不跟他硬拼,慢慢缠斗。 笔僮本无灵魂,纯粹是靠笔冢吏在一旁靠意念cao作,如果笔冢吏失去了cao纵能力,笔僮也就只是一个没思想的木偶罢了。通鉴笔飞速转动,如同雷达一样反复扫描整个空间,很快就捕捉到郑和有一条极微弱的意念之线,线的另外一端,恰好连着某一个人。 是诸葛淳。 费老不动声色,继续与郑和纠缠,身形借着闪避之势慢慢转向,步法奇妙。郑和空有一身力气,每次却总是差一点摸到费老衣角。两人且战且转,当费老、郑和与围观三人之间达到一个微妙距离的时候,通鉴笔突然出手了。 这一击电光火石,毫无征兆,郑和与诸葛淳之间的连线突然啪地被通鉴切断。费老骤然加速,影如鬼魅,围观三人只觉得耳边风响,他的手掌已经重重拍到了诸葛淳的胸前。 诸葛淳惨呼一声,从口里喷出一口鲜血。他顾不上擦拭,肥硕的身躯就地一蜷,试图逃掉。可为时已晚,费老双手一翻,附了通鉴笔灵的手指扑哧一声插入胸内,把他的笔灵生生拽出了一半。这笔灵外形精致,镶金嵌玉,可惜现在受制于人,只能摇摆嘶鸣,也陷入了极度惶恐。 这一管笔,名为“瘦金”,是宋徽宗赵佶所化。徽宗所创的书法“瘦金体”初看时纤丽柔顺,细品方能觉出深入骨髓的铁划银钩。这本是枝好笔,可惜赵佶本人性格侵染入笔,所以这笔虽有才能,气魄却是不大。尤其是当受制于人的时候,这瘦金就惶恐不安,似乎回忆起当年赵佶的遭遇。 “诸葛家规,叛族者死。” 费老阴沉沉地说了八个字,举手就要撅断瘦金笔灵。 就在这时,费老突然觉得一股急风袭来,他双手正拽着笔灵,动弹不得,随风而至的一股巨大的压力正中他小腹,眼前金星闪耀。费老心中有些吃惊,想不到还有人能跟上自己的速度,他只得松开诸葛淳的笔灵,运用通鉴笔反身切割,疯狂地把周遭一切意念联线都切断。 人类彼此大多靠感知而建立联系,通鉴笔切断意念之线,也就断绝了感知之路,实质上就等于“伪隐形”,使对方反应迟钝两到三秒。在战斗中,这几秒的差距可能就会让局势发生逆转。 褚一民和五色笔吏的动作一下子停滞下来,可那一股力量却似乎不受影响,以极快的速度又是一击。这一次被打中的是费老的右肩,费老身形一晃,下意识地双掌一推,用尽全力轰开威胁,同时向后跳去,一下子拉开了几米的距离。 这一连串动作只是在一秒之间,在外人看来就好像是费老身影一闪,回归原位,诸葛淳突然无缘无故倒地不起。 费老站在地面上,嘴中一甜,竟吐出血来。他的小腹与右肩剧痛无比,对方的物理攻击力实在惊人。如果不是他在接触的一瞬间用了缩骨之法,现在恐怕受伤更重。他环顾四周,发现攻击者居然是郑和。 费老大疑,他刚才明明已经切断了诸葛淳和这个笔僮之间的意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