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一节-第二十五节 (第5/16页)
了,朕就把你的脑袋砍了。 杨凤头晕了。他想了想,给天子出了个主意。陛下,你要是不回去,估计殿下会亲自来,所以你最好现在把秀儿接来,这样殿下生气的时候,你和臣都好有个挡箭牌啊。 高,好计。小天子大喜,连声答应。杨凤以最快的速度把秀儿接来了。秀儿对小天子嗤之以鼻,打仗,就要冲锋陷阵,你站在这里挥个小旗,一辈子也就是个令旗兵,有啥出息。小天子气坏了,好,咱们比骑战。秀儿挥挥马鞭,调侃道,打骑战就要出营比试,你敢吗? 小天子肺都气炸了,一顿狂吼,带着一队羽林骑率先冲出了大营。 杨凤要哭了。这下麻烦大了,不死也要脱层皮。我什么主意不好出,为什么偏偏出这么个馊主意,把这个小祖宗请来啊?我完了… 八月二十,长公主再次接到小天子的书信。朕给秀儿打败了,活捉了,脸丢大了,我一定要赢她一次,求你再给我几天时间,求你了。 长公主投降了。她知道,如果自己不同意修改官制,大概永远见不到小天子了。 八月二十一,长公主下旨,同意修改官制。 第二卷乱世豪雄篇第十一章长河落日第二十二节 长公主同意修改官制,并不等于长公主同意大臣们呈递的官制修改方案。 八月二十二,君臣之间展开了艰难的谈判,双方斗智斗勇,讨价还价。长公主以一人之力,和公卿大臣们正面对抗,在关键问题上寸步不让。 中书监是国政的决策机构,职权庞大,是此次官制修改的重点。大臣们要求削减中书监的职权,把其中一部分职能转移到外朝诸府。长公主不同意,削减中书监的职权等同于限制皇权,她当然不会答应。不过她没有表示直接反对,而是同意削减中书监的职权,但被削减的职权不能转移到外朝诸府,而是转移到中朝的尚书台,让闲置已久的尚书台发挥作用,把尚书台重新迁回宫内。 中书监、尚书台都是中朝机构,都在皇宫内,权柄等于还是控制在长公主手上,大臣们削减皇权的心思等于白费了,大臣们当然不会答应。但并不是所有的大臣都一致反对,目前的中书监官员很多都是李玮一系,如果长公主重新起用尚书台,各方权势就有机会把自己的人送进尚书台,继而对国政决策产生影响,有利于外朝的权力分配和制衡。 此次长安危机后,朝堂上几乎都是北疆人,其它势力已经难以抗衡,如果让北疆人完全把持了权柄,不久的将来,朝堂上恐怕只剩下北疆人了,所以长公主的这个建议对关洛、颖汝士人很有吸引力。太傅杨彪、代丞相周忠、太尉荀攸、大鸿胪袁耀等人的态度随即发生了转变。而长公主也马上抓住了机会,不失时机地抛出了“丞相”这个最引人注目的位置,试图转移大臣们的注意力,让朝中各方先“打”起来,先自乱阵脚,然后再分化诱导,竭尽全力保住手中的权柄。 长公主这一招立即产生了效果。 如果官制修改成功,丞相的权力将急剧增长,这是一个炙手可热的位置,谁都不愿放过。目前最具竞争力的大臣有三个,一个是大将军李弘,一个是太傅杨彪,一个是太尉荀攸。 大将军李弘出任丞相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他现在有必要做丞相吗?他做了丞相,手握权柄,等于坐实了篡逆的态势。他敢坐吗?长公主敢让他坐吗? 北疆人中,除了大将军李弘,没人有资格出任丞相。 太傅杨彪应该是丞相的不二人选。虽然同宗杨懿贪赃枉法之事影响了他的声誉,但前太常卿杨奇已经承担了连带责任,被罢职回家了,他无需再为此承担责任。现在只要长公主亲自点名,杨彪这个丞相就算坐稳了。这或许也是关洛士人和颖汝士人倾尽全力帮助北疆人推倒丞相蔡邕和青兖士人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最后的受益者肯定是他们。 如果太傅杨彪不能出任丞相,那就是太尉荀攸了。去年底爆发的谋刺案牵涉到荀家,荀攸为此差点掉了脑袋。但此次危机帮了他的大忙。就在前几天,当孔融等人被斩首的时候,辛评、荀谌、审荣三人无罪释放官复原职了。荀攸在最适当的时间恢复了太尉的身份,并且有望问鼎丞相一职。这不知道是他的运气好,还是颖汝士人的运气好。 长公主没有点名,她请大臣们举荐。长公主说,官制修改事关汉祚命运,朝廷不能在没有丞相参予的情况下重修官制。 长公主的话非常有道理。虽然大臣们都知道这是长公主设下的陷阱,但这个陷阱不跳不行,这关系到各方的权势和利益,必须跳,毫不犹豫地跳。 正如大臣们所料,北疆人没有举荐大将军出任丞相,但让他们极度意外的是,北疆人竟然举荐了大司农李玮。 朝堂上顿时掀起轩然大波。 大臣们承认李玮的功绩,也承认李玮在此次危机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但他的确没有资格出任丞相。或者说,他现在还没有资格做丞相。做丞相不仅仅要有才智,还要有很高的声望“德才兼备”是最起码的条件,但现在的李玮的确不具备“名震天下”的声望。尤其重要的是,李玮在此次危机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手段让大臣们瞠目结舌,心惊胆战,对他的狠辣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太傅杨彪、太尉荀攸和几个深知危机内幕的大臣都知道,谋刺天子一案是个冤案,为了让这件冤案永无翻身之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所有可能造成翻案的人都杀了。但李玮杀得太多了,十七个大臣都被砍了脑袋,九族皆灭,数千口人命转眼灰飞烟灭。但李玮还不满足,他还要杀,蔡邕和刘和等人的性命岌岌可危,襄阳一帮特使的性命也是命若悬丝,而正从各地陆续赶回京都的十四名地方大吏恐怕也是凶多吉少。 如果李玮做了丞相,朝堂上势必再掀波澜,太傅杨彪等几个知道内幕的大臣迟早都会身死族灭,李玮绝不会放过他们。 长公主对北疆人的举荐也很吃惊。当年,张温老大人在辞世之前,曾向长公主郑重举荐了蔡邕和李玮。长公主遵从了张温老大人的嘱托,拜蔡邕为丞相。在她看来,等到蔡邕老了,致仕了,李玮也快五十了,他的资历和声望也差不多了,正好可以接班。即使中间出了什么问题,还有杨彪、刘和、荀攸这些大臣临时支撑一下,她从来没想过让一个四十岁不到的大臣出任丞相一职。 北疆人异口同声举荐李玮,其背后肯定有大将军的支持,如果不答应,那就要考虑不答应的后果。但答应了,李玮的权势就太大了。他不但控制了外朝,还控制着内朝,权倾天下。 现在所有人都认定长安危机不是张燕发动的,也不是李玮发动的,而是大将军发动的。大将军的目的至此已经彻底暴露,他要把李玮推到丞相的位置上,让北疆的武人和士人把持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