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七章山雨大汉帝国风云录来第八节 (第3/3页)
开垦,但没有这些条件,我们就只能干瞪眼。” 帐内众人凝神沉思,一筹莫展。 左彦摸摸嘴上的大胡子,缓缓说道:“仲渊,敛之,长风,文龙,还有伯翰,这些难题我们暂时不考虑好不好。大人的意思是要我们给他一个解决流民的办法,至于这个办法能不能实行,那是另外一回事。如果我们喝着酒,总在这里谈论能不能实现的问题,恐怕一年后都商量不出一个所以然来。你们说呢?” 众人闻言,顿时轻松地笑了起来。 “左大人言之有理。”余鹏笑道“仲渊,你在这里说了大半天,其实都是废话。我看,你还是想几个高招吧。” “仲渊,酒都给你喝了不少,但一个办法都一没有。”唐云指着李玮说道“你到一边坐着去,不要老在我们眼前晃来晃去,眼睛都给你晃花了。” 李玮大笑道:“办法?办法不是早就说过了吗?” “前朝文、景、武皇帝时期,因为采取了移民垦殖和军屯等策略,推行了代田法、区田法等耕作方法,极大地繁荣和发展了并州。我记得史书记载,当年先辈们开番系渠,引汾河、黄河之水浇灌皮氏(今河津)、汾河(今万荣)、蒲坂(今永济)等郡县五十万亩土地,每年可得田赋两百万石,当时的河东、上党、太原等郡,都有大批粮食由黄河、渭河运至京都长安,三郡极其富裕。当年并州的人口也非常多,仅太原郡一地就达到了六十多万,而河东郡的人口更是达到了九十万。” “祖辈们远比我们聪明,他们通过移民屯垦和军屯等办法,不但成攻解决了御边问题,解决了中原地区人多地少百姓穷苦的问题。无论是本朝已逝的先贤还是当今的大儒,无论是王符先生的《潜夫论》还是赵岐大人的《御边论》,他们都对本朝的流民问题提出了颇有远见的解决之道。我们这些后辈没有什么智慧,也没有什么更高明的办法,只好拿他们的治国之策来解决太行山的流民问题了。” 李玮挥动双手,傲然说道:“先辈们做到的事,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只要陛下和朝廷同意,我们一定可以在五到十年时间内再现旧日的三郡繁华。” “如今,太原和上党有大量荒芜的土地,太行山上有百万流民,将军大人有七万大军,黄巾张燕和杨凤有几十万大军,这一切,正好具备了重开军屯和民屯的所有条件。” “但我们在推行屯田的时候,必须要制定一系列的措施,以此来保证屯田可以长期有效的执行下去,以保证百姓们不再陷入穷困叛乱之地。” 李玮皱着眉头说道:“要做到这一步,最关键的就是土地所属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土地买卖和兼并立即能会出现,失去土地的百姓将再次成为流民,而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将在转眼之间化作泡影。” “仲渊,屯田的制度要符合大汉律,否则朝廷不会同意的。”宋文轻轻地敲敲桌子,小声提醒道。 “难就难在这个地方,”李玮迟疑了一下,说道“目前太原郡有二千多万人,地多人少,军垦地和无主地非常多,我们将这些荒芜土地集中整理后,到底是卖呢还是不卖?” “如果不卖给私人,后期的土地投入就会缺乏钱财,指望大司农府拨钱是不可能的,只能指望我们自己。要是卖呢?流民买不起。即使他们愿意买,买的的钱分数年从上缴赋税中扣除,但这样一来,他们的负担非常重,如果碰上天灾**,百姓减收或者颗粒无收,缴不起赋税,他们还是要出卖土地或者逃离土地。” “这个问题后期再论,暂时不要说了。”左彦一边在竹简上做着记录,一边说道“仲渊,你继续说下去。” “如果土地所属问题解决了,那土地买卖问题怎么解决?我们是不是允许土地可以自由买卖?”李玮看看众人,问道。 “当然不能买卖了。”唐云说道“我看,所有无主地都应该归朝廷所有,然后我们把土地租给流民种,这样就可以避免土地买卖了。” “那早期投入和后期投入的钱从何而来?”李玮说道“为了安抚流民,租税不是全免就是很轻,我们哪来的钱投入到几十万田地上去?种子,农具,耕牛等等,这些东西都需要土地拥有者来提供,我们有吗?” “我们可以通过其他办法来赚取钱财,以贴补土地这一块的需求。”谢明说道“屯田三年之后,土地一块我们大概可以不要再投钱了。” “仲渊,敛之说的有道理”宋文道“我们不要把眼睛都盯在屯田上,屯田的成效很慢,至少需要五年以上的时间而且还要年年丰收,否则我们是看不到成效的。” “文龙,你擅长货殖之学,可有生财之道?”余鹏笑着问道。 “我说的几种办法你们都知道,没有货物,何来买卖?”唐云苦笑道“你们想想,并州这一块,什么东西能卖到钱。” “我知道了”李玮突然兴奋地叫道“我知道怎么赚钱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