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六节-第五十节 (第12/16页)
扬的符瑞灾异说,其用心未必坏,但效果却极为恶劣。本朝大儒王充在《论衡》中对谶纬有过评论。谶纬神学或许在光武中兴时期,大汉重建过程中起了积极作用,但当社稷恢复稳定后,这种学说的负面影响随即远远超过了其积极意义。它所宣扬的那些东西,实际上只能导致百姓对天子、朝廷和国策的极度不信任。” “王充大师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说过,符瑞灾异说虽然有其文化底蕴,但朝廷必须放弃以符瑞灾异为主的谶纬神学,这样才能真正恢复纯儒学,恢复纯儒学的精义,才能对社稷有益,对百姓有益。” “今天,我们回过头去看看。王充大师在《问孔》、《刺孟》诸篇中的话,与其说是对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学传统的诘难,不如说是基于本朝儒士们对儒家精神的曲解而发出的恢复儒学真面目的呐喊。” “古文经学的儒士们多年来,一直试图通过对儒家伦理的重新建构,为大汉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国策,以扭转社稷的衰落和制约祸国jianian佞对社稷的危害,但在外戚和宦官的双重打击下,他们的愿望落空了。他们自身也受到了迫害和打击,这种残酷的事实刺激了那些有心救国的儒士,他们不得不重新考虑怎样才能真正挽救社会危机,而又不至于因爱国忠君而作出不必要的牺牲。” “这些儒士们冷静反思的结果,就是采取消极的不合作态度,要么拒绝出仕,搞纯儒学研究,培养弟子,要么采取迂回攻击之术,这使得朝野争斗更加复杂化、激烈化。朝廷无奈,对那些反抗不止的儒士们实行了禁锢之策,就是党锢之祸,结果是什么?天下崩溃。” “我们做一个设想,如果没有外戚和jianian阉祸国,如果社稷一直稳定,百姓一直安居乐业,如果朝廷能够和儒士们齐心协力共建大汉,那么,在今古文经学发展的同时,在张衡、马融、蔡邕、郑玄等一代代大师的努力下,儒家学说应该有可能作出新的解释,重建新的儒家伦理以适应各种危机的挑战,推动大汉的进步。然而,历史就是历史,它不可能按照百姓善良的愿望而发展,大汉还是走向了倾覆的深渊。” “今天的朝廷要吸取血的教训,要恢复纯儒学,要让大汉的儒士们齐心协力,重新建构可以推动大汉中兴,社稷长治久安的儒家伦理学说。所以,把谶纬全部清除除经学是必需的,把新经打造成天下儒士都能接受研习的经学更是必需要做的。” “博采众说,不守一家之法、一师之说,给各派儒士们以最大限度的学术自由,让儒学迅速恢复本原,让儒学迅速发展,这是今后新经研习的原则。”李玮坚定有力说道“这是朝廷对官学的原则,不会改变。哪一派经学符合朝廷的原则,哪一派就是官学,这个观点朝廷不会改变。” 郗虑和赵松带着非常复杂的心情离开了丞相府,匆匆赶到馆驿拜会老师郑玄,商讨对策。 丞相李玮今天召见他们,肯定不是为了安抚他们,而是要掀起一场狂风暴雨,这从他最后几句话里就能看出来。虽然他一再说朝廷坚持新经为官学,但其背后的意思很明显,新经如果不做出重大调整,前途黯淡。 李玮说朝廷希望恢复纯儒学,那么接下来,他要干什么? 李玮急召议郎王朗和郎中许混。 李玮首先对今古文经学两派儒士坚持的“反谶纬”、“反繁琐”主张予以了肯定,然后提出了恢复纯儒学的建议,并且重申了朝廷选择官学的原则:大汉的国政实践才是决定官学的唯一标准。 无论哪一种经学,只要它有利于社稷的稳定,有利于大汉的中兴,有利于大汉的长治久安,它就是官学。 李玮这番话让王朗和许混又惊又喜。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朝廷对新经中的“谶纬”和“繁琐”非常不满,有意重定官学,而首选目标就是古文经学。 两人匆匆离开丞相府。 王朗去拜会杨彪。杨彪立即明白了李玮的意思,他知道李玮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但现在李玮既然提出了“纯儒学”的观点,那么经学之争的帷幕就已经拉开了,谁都输不起。他即刻邀请在京的今文经学大儒名士商讨对策。 许混回家禀报自己的父亲许劭。许劭很激动,古文经学为了恢复纯儒学奋斗了两百多年,为了重新构建儒家伦理也奋斗了两百多年,现在终于等到机会了。他急速邀请王剪、许靖、崔琰、淳于嘉等人到太学会晤,商讨对策。 将作大匠赵戬、太史令马丰先后赶到丞相府。 关中马家是古文经学世家,马融大师的地位极其崇高,郑玄、卢植等人都是他的弟子。马融大师反对谶纬之学,反对注经繁琐,当代古文经学的很多学术观点都是出自马融大师。 李玮详细解释了朝廷对经学的态度后,对马丰说,朝廷坚决支持今古文经学的融合,这是朝廷当初选择新经为官学的主要原因。只有这样,儒学才能发展,儒学才能帮助大汉中兴和推动社稷进步。“反谶纬,反繁琐”的主要目的是推进今古文经学的融合,更好更快地融合,以便快速推动儒学的发展。 “但儒学向那个方向发展,如何确保儒家伦理的重新构建符合朝廷的利益,符合大汉的利益,符合百姓的利益?” 李玮伸手从案几上拿出一卷竹简,缓缓打开,霍然是赵岐大师的《孟子章句》。 赵戬和马丰恍然大悟。李玮绕了一个大大的圈子,说到底还是为了改制。 本朝研治《孟子》的大儒,前有杨雄著有《孟子注》,后有程曾著有《孟子章句》,赵岐著有《孟子章句》,郑玄著有《孟子注》,刘熙著有《孟子注》,还有一个就是卢植大师的弟子高诱著写的《孟子章句》,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赵岐大师的《孟子章句》。 赵岐老大人的《孟子章句》是自《孟子》成书以来,本朝儒士第一次对《孟子》系统的整理和义理的串释。在赵岐老大人看来,孟子是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传承者,是孔子之后最伟大的儒学代表。他不仅全面继承了孔子的学术思想,而且有许多创造性的发展,是儒学通统中应时而生的一个关键性人物。 孟子最重要的学术思想当然不是王充大师在《刺孟》中所批评的那些宿命观点,而是《孟子》的“人本”或“民本”观念。 赵岐老大人在注解《孟子梁惠王》中着重提到了孟子的几个“人本”理念。 “治国之道明,当以仁义为名,然后上下和亲,君臣集穆,天经地义不易之道,故以建篇方始也。” “圣王之德,与民同乐,思及鸟兽,则忻戴其上,大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