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九章斩杀三家老 (第4/6页)
,就像一座屹立在风中的高山,极其庄重,甚至有些滑稽可笑。 “对了对了,我越想越觉得生气,筑前这猴子,竟然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这不是长久之计。” “什么?” “春天是万物孕育的时节,大人年纪轻轻,不要因为筑前守那种人大动肝火。一切应该顺其自然,精心准备,毫不懈怠…这样,家业自然会兴盛。” “有理。”信雄脸上终于绽出笑容“你平时也是这样吗?” “是,在战事即将开始之时,如若外出,就要充分作好准备,这是我家的家训。祖父这么说,父亲也一直是这样做。” “哈哈哈,有意思!那么,说到开战,你…”“啊!”重忠刚才郑重的表情一扫而光,慌忙把手伸进怀里。“只顾和大人谈论经营家业之道,竟然忘记了主公的书函。请过目!”说着,重忠打开紫纱包袱,取出信盒,郑重地膝行到信雄面前,恭恭敬敬地呈上。 当信雄默默地阅读书信的时候,重忠则茫然地望着外面的院子。在这座曾经孕育了信长公宏图大略的城里,有许多松树,树丛中开满了红梅,也可能是桃花吧。重忠兴致勃勃地欣赏起窗外的风景来。良久,他突然说道:“院中的小鸟多么可爱啊,是大人养的吗?” “小鸟…那是白颊鸟。” “是大人养的?” “不必专门养,在三河大概怕能看见白颊鸟吧!你们三河人难道不知白颊鸟?” “哦…这些我倒是没有在意过。我们只顾着考虑如何取胜,哪还有时间去管什么鸟儿。” “河内守。” “在。” “这信上只写着为防万一,所有的事情都已委托给河内守,要我和河内守开诚布公地谈一谈云云…就这些吗?” “难道还不够吗?德川氏从来没有使者暗中归顺对方之事。因此,使者携带的都是同样的书函,重要内容都在肚子里装着,这是我们的规矩。” 信雄一听,略微有些不快,旋又微笑起来。“真羡慕你们。应当如此,应当如此。这么说,你的意思就是德川大人本人的意思,是吗?” “这些,中将大人根本用不着怀疑。我敢以骏、远、三和甲信五国担保。” 信雄又叹息起来。“真令人羡慕。那么,我提出由我方主动发起决战的建议,德川大人是什么意见?” “没有异议。我家主公会站在恩义的立场坚决支持您…我方现已作好充分准备,主公都作好了随时出征的准备。” “我还有一个问题…一旦开战,如何布阵?” “这要根据您的安排,主公将亲来尾张,和您商量对策。” “德川大人究竟要率领多少兵力出战,也决定了吧?” “那还用说,当然是全部兵力了。” “数量?” “为防各个军事要塞发生叛乱,人数大约有三万。” “策动根来、杂贺的民众暴动之事呢?” “当然。这次战事,必须和暴动结合起来。为此,我家主公已给保田的花王院和寒川右太夫发去了誓书。大人这里,为慎重起见,不久之后还要派使者前来。到时候,让暴动者从堺港偷袭大坂,狠狠地挫挫秀吉的锐气。秀吉从未受过挫,所以,战事一开始就大致已决出胜负了。” 不知从何时起,信雄的眼睛开始闪闪发光,眉宇间充满了昂扬的斗志,与其父的风貌甚是相似。 本能寺之变以前,信长在安土城大宴家康及其众将士之时,当重忠从信长手中接过酒杯的那一刻,他发现,眼前的信长真是一个美男子。今天的信雄也是威风凛凛、仪表堂堂,决不亚于昔日的信长公,却仅是长相相似…重忠并不认为信雄威严,他认为那只是匹夫之勇。 “那么,一开战先挫挫秀吉的锐气,让暴动者从堺港杀向大坂,我们则为其后援。当然,人数越多越好。因此,希望大人给纪州的畠(zai)山左卫门佐贞政发一封密函…” 不知从何时起,重忠变成了命令的口气。信雄却没有显出一丝不快,相反,他乐得手舞足蹈,差点就说出“正合我意”了。 “那是当然,这事丝毫不能马虎。我们可以许诺,事成之后愿奉上纪伊、河内二地。好,我立刻就去安排。” “最后,我还有一个要求。” “要求?” “现在,已不再是靠单打独斗就能取胜的时代了,全军同心协力才是关键。因此,我家主公和您商定的决策,无论在多么危急的时候,也不可擅自更改,否则会埋下祸根。请大人一定铭记在心!” “这个我自然明白。织田信雄定会信守承诺。你回去后告诉德川大人及其诸将,请他们放心好了。” “既然这样,我也就放心了。”重忠使劲点了点头“我的使命已完成了。便聊聊武家掌故吧。” “重忠…对于我提出的斩杀三家老,以此契机发起决战的提议,德川大人有什么意见?” “斩杀…三家老?鄙人对此一无所知。只是,大人一定要牢记一点,无论何时也不能让任何事情妨碍开战,大人不是一直坚持这样认为吗?”重忠微微皱了皱眉,道“原本,三家老…就似碍手碍脚。” “唉,既然话已说完,就不管其他了。这些事情,或许当由我自己处理。” “正是。我家主公从不会忘记重要的事情,既然什么也没说,那就是一切都请大人自便。” “哦?既然这样,我自己处理就是…如此一来,我也放心了,今夜可以好好睡上一觉了。那么,聊聊别的事吧,比如武家掌故之类。来人,把备好的酒食端上来。” 信雄满脸喜悦地拍了拍手,重忠也松了口气。三家老的事情,就这样巧妙地一带而过… 酒井河内守重忠在清洲住了一宿,次日就返回了滨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