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四这才是宋史1太祖太宗卷谋家的 (第3/4页)
赵炅立即命人打开金匮查看,果然看到赵普的前表。赵炅看过之后,顿时感悟,感觉到赵普原来是自己的大忠臣。于是,他对赵普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下旨授赵普为司徒、兼侍中,封梁国公,并密令他暗察秦王赵廷美谋反一案。 赵普领了密令回家后,三天没有出门,他要理一下头绪,筹谋下一步的计划。首先,他要领会赵炅交给他这项任务的真实意图是什么,最终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经过三天三夜的揣摩,他似乎猜出了赵炅的用心。经过苦思,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击倒政敌卢多逊的办法,虽然这个办法很损,不地道,管他呢!为了报仇,就得不择手段,做他一回小人。 猎犬,终于出击了。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三月,赵炅准备巡察西池,忽然接到柴禹锡、杨守一的密报,说秦王赵廷美图谋作乱,要在圣驾巡察西池途中下手,请圣上提前预防。 赵炅并没有多作考虑,更没有派人去调查事实的真假,果断地下诏,撤了赵廷美开封府尹的职务,并将他遣出京城,打发到洛阳去任西京留守。 告密者立即得到提拔重用,柴禹锡升为枢密副使、杨守一升为枢密都承旨。 赵廷美的突然倒台,文武百官都感到有些莫名其妙,因为说赵廷美图谋不轨,并没有拿出证据,仅凭一封告密信就下了结论,实在是难以服人。 这是赵普设的一个局。 赵普知道,按太后遗命,赵廷美是皇位的第二继承人,与赵炅的关系很微妙。选择赵廷美为突破口,很对赵炅的口味,过中缘由,只有赵普最清楚。 赵普与秦王赵廷美并无宿怨。不过,他为了扳倒卢多逊,只好从赵廷美着手,设下一个陷阱,布了一个局。因为卢多逊与赵廷美的关系非同一般,搬倒了赵廷美,卢多逊就失去了一个靠山,更重要的是,按太后遗嘱,赵廷美是除赵炅外唯一活在世上的皇位继承人,与皇上的关系很微妙,这一点,赵普比任何人都清楚。这就是赵普关门想了几天才想出的一着妙棋。 秦王赵廷美倒了,卢多逊也料到会对自己不利,但他存着一种侥幸心理,并没有特别在意,再说,他也很贪恋这个相位,不甘心就此退出政坛,也就是这一犹豫,给了赵普机会。 赵普是不会放过卢多逊的,明察暗访,终于查到了卢多逊的破绽,就是他派遣亲信勾结秦王。这名亲信叫赵白,与秦王府中的孔目官阎密、小吏王继勋、樊德明等狼狈为jianian。秦王与卢多逊关系密切,都是他们几个人从中串通一气。赵白经常将朝中的机密密告赵廷美,并向赵廷美传卢多逊的话:“盼皇上早日晏驾,好尽力侍奉秦王。” 赵廷美也派樊德明去告诉卢多逊说:“你的话,正合我意,我也盼望皇上早些晏驾,由我来做皇帝。” 赵普毫不客气地捅给皇帝,赵炅大为恼火,说道:“兄终弟及,本有金匮遗言,但朕正在壮年,廷美为何这样性急呢?朕待卢多逊也不薄,难道他还不知足,一定要廷美做皇帝吗?” 赵普奏道:“自古帝王传位,是父传子,当年太祖已误,陛下今日岂能再错?” 赵普的这句话,是经过三天三夜的冥思苦想、揣摩所得出来的一句话。今天,总算找到机会当面对赵炅说出来。 赵普的揣摩果然不错,此言一出,正中赵炅下怀,他要借题发挥,严惩卢多逊及其同党。当即下诏,责备卢多逊不忠,降职为兵部尚书。第二天,又下令拘捕卢多逊,关进天牢。与此案有关的赵白、阎密、王继勋、樊德明等人,一并缉拿归案。 赵炅命令翰林学士李昉为首,包括学士扈蒙、卫尉卿崔仁冀、御史滕正中等人,组成一个陪审团,秉公审理卢多逊及其同党。 在审案过程中,赵白等人对所做的事情供认不讳,再叫他们与卢多逊对簿公堂,卢多逊也无可抵赖。 李昉将审理的结果上表给赵炅。 赵炅又召集文武百官朝议卢多逊一案。 太子太师王溥等七十四人,联名上奏:卢多逊身为宰相,却心怀二志,泄露机密,暗结亲王,诅咒当今圣上,属大逆不道,应依法处斩;秦王赵廷美,并案处理;其余人犯,皆依大宋例律,依法惩处。 朝议刚完,处理决定就下来了。 削夺卢多逊官爵,发配崖州充军。雍熙二年(985年),卢多逊死于崖州;同案犯赵白、阎密、王继勋、樊德明等,推出都门外斩首,没收全部家产,亲属流配海岛;赵廷美勒令归私第,其儿女不再称皇子皇女。 卢多逊祖籍河南,祖宗的坟墓,都在河南。据说,他犯案的前一天晚上,天下大雨,雷电交加,天火把他家祖墓前的林木烧得一干二净。当时,人们感到很诧异。等到卢多逊犯案发配充军以后,人们都说这是遭天谴,卢家的气数已尽。 赵普借卢多逊暗通秦王案,既打击了政敌卢多逊,又讨好了赵炅,一箭双雕。 卢多逊死了,赵廷美的悲惨命运还没到头。赵普觉得他是一个隐患,如果有朝一日东山再起,自己就没有好果子吃,索性来个一不做,二不休,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