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灵3·沉忧乱纵横_第十四章海水直下万里深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四章海水直下万里深 (第2/4页)

谈之中,就是这一首〈延州诗〉。

    此诗就造诣立意而论,不算上乘,只是应景之作,但用于高阳里洞的石液墨海之中,却是再合适不过了。

    随着罗中夏口中念出〈延州诗〉,青莲笔在半空开始以舞蹈般的优雅姿态往复书写,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大手握住,在墨海中肆意挥毫。罗中夏的灵魂中寄有怀素禅心,因此太白的青莲笔飞舞起来,隐然有怀素狂草笔势。

    随着〈延州诗〉一句句吟出,青莲笔青光绽放,四下墨海仿佛被笔毫的毫尖吸引,化作阵阵墨涛,被青莲笔牵引着来回旋转。整片墨海流转的速度明显加快,罗中夏和小榕能感觉到墨汁在耳边呼呼流过。

    待得青莲笔蘸饱了石液墨汁,在空中带着十几条墨色绸带纵横飞旋。当最后一个“尘”字从罗中夏口中念出之时,整片墨海已然被青莲笔吸得精光,写成半空中二十八个龙飞凤舞的大字。

    这二十八个大字吸尽了墨海最后一滴石液墨汁,罗中夏和小榕顿觉周身一松,缓缓落下,这才感觉到双足踏到了坚实的地面。一直到这时候,小榕才放开罗中夏的手,让后者多少有些怅然。

    此时周围已不再是一团墨色,晦暗幽明。两人直起身子,仰脖观望,借助着这些毫末微光环顾身边环境,赫然发觉自己竟置身于一尊极其巨大的丹鼎之内,而那些光芒,正是这大鼎泛射出来的。

    这尊丹鼎阔口圆腹,鼎耳的纹饰拧厉而有古风,鼎壁耸峙四周,如崇山峻岭,少说也有几十米之高。鼎炉的质地非石非铜,似是无数细碎金玉镶嵌而成,使得表皮泛起斑斓光彩,颇为炫目。

    罗中夏与小榕此时所在的位置是大鼎底部,俨然如深壑谷底。他们抬头遥望鼎口,看到那二十八个墨字本来在鼎口盘旋,此时没了青莲笔的支持,字墨慢慢融解,重新汇成一片乌黑的墨海,将整尊丹鼎重新盖住——原来这鼎炉是用延川石液来作盖子的。

    退路被墨海遮断,罗中夏并不十分担心,反正只要有青莲笔在,随时可以出去。他借助着丹鼎本身的光芒观察四周,发现这鼎底的面积十分开阔,少说也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底部从四个边缘逐渐朝中间抬上,最终在鼎底的正中间凸起一个盘龙纽的鼎脐。

    而在鼎脐之上,居然还有一位老人,看姿势是端坐在盘龙纽上,一动不动。罗中夏与小榕对视一眼,小榕按住胸口,蹙眉道:“应该是爷爷…”抬腿要向前走去,罗中夏一把拉住她,低声道:“小心,这里虚实未知,谨慎些好。”

    说完他运起青莲笔,轻声念了一句“龙参若护禅”,立刻有数株幻化出来的参天大树拔地而起,把他们两个团团护住。这也是罗中夏事先准备好的李白诗句之一,可以幻化出类似《魔戒》里的树人一样的东西,虽然没什么实质性的战力,但多少能当试探陷阱的炮灰来用。

    在龙树护卫之下,两人一步一趋,小心地朝中央走去。走得近了,便看得更为清楚,坐在鼎脐上的那白发老者,果然就是韦势然。他此时盘腿而坐,双手搁在双腿之上,掌心向上,双目紧闭,鼻翼两侧各有三道深可见沟的皱纹,比罗中夏上次见到他还要老上数分。衣服多有破损,像是被火焰撩过一样。

    奇特的是,他两鬓白发时而飘起,时而落下,似乎身下有什么巨大的生物在仰鼻呼吸,一翕一张,有节奏地向上喷出气流。

    “爷爷?”小榕叫了一声,语气里充满了焦虑。

    韦势然缓缓睁开眼睛,当他看到是小榕的时候,不禁一怔:“你怎么能来到这里?莫非是熔羽那孩子带着你…”话音未落,小榕身后的一个人影映入他的眼帘。

    “罗中夏?原来是你带她进来的。”老人咀嚼着这三个字,还保持着原来的姿势,眼神却放出不一样的光芒。

    “是我。”

    罗中夏不知该对他摆出什么样的表情,只得板起脸来,干巴巴地回答了一句。青莲笔悬浮在半空,随时监视这老头看是否有什么诡计。

    小榕又向前走了一步:“爷爷,是我央求他带我来的。您有危险,我能感觉得到,小榕是来救您…”说到这里,她的表情陡然一变,胸部剧烈起伏,整个人几乎要晕倒在地。

    罗中夏大吃一惊,赶紧一把搀住她,看到小榕软绵绵地倒在怀里,双眼噙泪,面露出痛苦之色,心中大为怜惜,不禁抬头朝韦势然吼道:“你做了什么?”

    韦势然叹了口气,摆了摆手道:“我被困在这鼎脐之上,动弹不得,稍动就有性命之虞。你们不要再靠近了,你看这里。”韦势然指了指自己身下。罗中夏这时才看到,在老人的身体下是一方青砖大小的砚台,恰好镶嵌在鼎脐之中——他就端坐在砚台之上。以砚台鼎脐为中心,鼎底伸展出数条微凸的线脊,这些线脊围着鼎脐画出来一个模糊的太极图。

    刚才小榕就是迈入了太极图的范围之内,才会忽生异变。罗中夏抱着小榕后退了几步,她的表情这才稍微舒缓了些,只是呼吸仍旧不甚畅通,白皙的脸庞愈发显出一种病态的透明,整个人陷入昏迷之中。

    “罗小友,咱们真是有缘分。长椿旧货店、云门寺、高阳洞,每次管城七侯临世,你我总能相逢。”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