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部春6-10 (第7/10页)
你妈真棒,真热情,真…唉!告诉她,我喜欢她。” “一些小事情,往往能反映大问题,品质问题,一个人的素养,家教。 就不能早起几分钟?不就可以不迟到了吗?就不能问声‘老师好’?别的老师就会说咱们班的学生多有礼貌。记住,你出去不是你,你在学校就代表咱们班,在外边就代表咱们学校,咱们北京市,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家不知道你是谁谁谁。地上有纸,随手就捡起来,有什么难的,恩?老师和你说话,一定要站起来,…” “你给我的那本岑凯伦的书,太不错了,那情,那深,不读真是遗憾,对了,叫什么名来着?” … … 过去,一个学问很深的人告诉我,多读点闲书,多走走,多听听别人的海聊,自己觉着没什么,了无所得,骨子里就有长。这种无用之用最是难得。 略文一点的语汇里,不说“脑子”而用“脑海”人脑袋里的确有潭水,破过的书越多,经过的路越长,潭就越广越深。一事,一言,一人,一个似无意的眼神,收进眼来,落进潭里,就荡起一圈一圈的涟漪。潭越大,涟漪就越多,漾的范围就越广。初行路,读书,做人,潭很小,很静,太阳老是一掬笑容,山是山,水是水,我是我。后来见多了,潭大了,山就不是山,水也不是水,比如山可能是尖冲上放的窝头,也可能是她皱起的眉峰。 如今我又明白了曾百思不得其解的两个问题:一是一男一女,呆在一起,一月,一年,一辈子,究竟有什么可说的。二是很有一批语言修养高深的人,能声音铿锵,用词不重地讲上三两个钟头,而最终起到和一句话没说一样的效果,究竟发轫何处。?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我想是肯定的。就主体而言,是源于禅宗。千变万化的机锋,究其路数,也不过三四。其一,是玩语言的魔术,诡辩。如《古尊宿语录》卷十四记的: 问:如何是一句? 师云:道是什么? 问:如何是一句? 师云:两句。 大师夫在第二句装傻充聋,徒弟就接着傻问。颇有点像希腊的智者派。 如高尔吉亚论无物存在,那么在存在这一点上,不存在的和存在的就是一个东西,但两者不是同一个东西,因此反证成立,因此两者都不存在。 其二便是用肯否来否定,说了这跟没说一样,如同卷的: 问:如何是祖师两来意? 师云:庭前柏树子。 不同的,可能是这样做的动机。按政治老师的话说,新生的要对旧有的进行扬弃。 “你笑什么?”孟寻仍在算着题,没抬头:声音不大,大概不想让前面徐盼听见。 “没笑什么。” “你笑了。” “有些人,特别包括我,有些时候,做事就是因为想做这件事。没什么内容,没什么目的。比如没头没脑地大喊一声,再比如对街上一个陌不相识的人说声‘你好’。” “我知道你为什么笑了。” “噢?我真想听听。我发现好些关于我自己的事,别人比我自己清楚得多。” “当然。中午菜不错,是不是?现在还在回想。” 我摇头。 “你刚才说没什么理由,现在又为什么说我的理由不对呢?我知道了,菜好不好无所谓,这只是个不能缺少的借口,关键是人好,对不对?” 她脸沉下来,显然没在等我的回答。我偷眼看她算出了些什么,只见纸上乱一团笔道,仿佛电脑图。 “嘘,听,张老师要点睛了。” “…这次我们班获得这个荣誉,其中,团支书茹亚(茹亚?茹亚?)同学作了很多工作…” 这才是正解。元明以来的文人,本无斋馆,就寄兴牙石。诚实的文彭供认,他的书屋,大多在印上起造。我们班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大多是在茹亚的嘴上活起来的。 说到底,我不能不佩服茹亚。和什么人都谈得来,成绩很好,政治突出,还会作现代诗,也能和我这样的聊上几句李卓吾和斯威夫特。在中国料理的食单里,最贵重的原料有个共同的性质:无色,无味,无臭。例如,鱼翅,银耳,熊掌,燕窝都是。味全在于伴它的汤,仿佛茹亚。 比起她来,我就如同北京的豆汁,西北的羊rou泡馍之类的小吃。对少数人,是离一日想一日,离两日难受两日。对另外一部分少数人是提起来就反胃,上街绕道,怕过豆汁店,焦圈,咸菜丝,真端上来的时候,又不敢领教了,只此而矣。 佩服归佩服,我仍保留一点疑惑:人又不是金洋钱,怎么能招每个人喜欢呢? 下课铃响了。 “秋水,请教你一个问题。”茹亚挨了表扬,态度更加谦和,表明自己一点也没怎么折腾,衣领该不会这么歪的,手也没去整。 “那天你在诗社里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敏感的地方,你不小心碰一下,能记你一辈子。 “没什么特别的恶意。我只是谈谈我的教训。其实,谁都有这么一段。 我开始也学过一段这种诗,因为它最容易学,也最容易学象。写到第十遍‘幽幽的天空在枝头颤出童话’,自己都觉着腻了。把自己扔到床上,招过本《圣经》,随手一翻,就听见耶稣说:‘饶恕他们,他们说的他们不知道。’既然人家饶了我,我也就到此为止吧。看来,不少时候,所谓捷径就是去魔鬼那里最短的路。除非特别独特的人,因为好象有些人有在魔鬼眼里看见天堂的本领。一般的聪明人最大的聪明就是不走捷径。象你们这么有才性的人,更要注意。我看入手还是从平实一路为较好,有个底子,笔耕砚田就能任你们糟蹋。不然,就怕飘上去,下不来了。” 茹亚找了把椅子坐了下来,我也可以把直累了的腰软一软:“难得听见你夸别人,真担待不起。…那你说,什么是底子呢?” “简单地说,就是李逵、焦大也能有,曹植、李贺也不能说有马上就能有的一种东西。具体点,比如能背五百首唐诗,五百首宋词,看过一百部外国小说。诗词一定要背,只读不行。读诗就象嚼泡泡糖,嚼得时候,只觉满口清凉,音律铿锵,吐了之后,人家的诗还是人家的,怎么进去还怎么出来,你什么也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