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魇_二详红楼梦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二详红楼梦2 (第4/8页)

哥哥素日恣心纵欲毫无防范的那种心性?当日为一个秦钟,还闹的天翻地覆,自然如今比先更利害了。”书中并没有薛蟠与秦钟的事。第九回入塾,与薛蟠只有间接的接触。同回宝玉第一天上学“秦钟已早来候着了,贾母正和他说话儿呢。”戚本批注:“此处便写贾母爱秦钟一如其孙,至后文方不突然。”后文并没有贾母秦钟文字。回内同学们疑心宝玉秦钟同性恋爱“背地里你言我语,诟谇yin秽,布满书房内外,”句下戚本批注:“伏下文阿呆争风一回。”显然第十回原有薛蟠调戏秦钟,可能是金荣从中挑唆,事件扩大,甚至需要贾母庇护秦钟。

    此外还删去什么,从第十二回也可以看出些端倪。此回开始,贾瑞来访,就问凤姐:

    “二哥哥怎么还不回来?”凤姐道:“不知什么缘故。”贾瑞笑道:“别是路上有人绊住了脚了,舍不得回来,也未可知。”

    上一回并没提贾琏出门旅行的事,去后也没有交代。显然第十一、十二两回之间不连贯,因为第十、十一两回改写过,原有贾琏因事出京,删去薛蟠秦钟大段文字的时候,连带删掉了。

    第十、十一回是作者在世最后几个月内的遗稿,没来得及传观加批,现存的只有一个近白文本第十回有十条夹批(己卯本),没有双行小字批注──新稿的征象。雪芹故后若干年,有人整理一七六○本上半部,抽换一七六○后改写诸回,缺这最后改的两回。不但缺这两回,显然一七六○本的第一册也已经遗失了。

    一七六○本第一回应当与X本第一回相同──即甲戌本第一回──因为那是此回定本。但是除甲戌本,各本第一回都是妄删过的早本,楔子缺数百字。一七六○本是十回本,一回遗失,必定整个第一册都遗失了。一向仿佛都以为庚本头十一回在藏家手中散佚,这才拼凑上白文本。其实编集上半部的时候,一七六○本第一至十回已经遗失,如果还存在,也从来没再出现过。当时编者手中完整的只有这白文本──与己卯本的近白文本──这两个本子倒是有新第十、第十一回。

    从删批的趋势看来,一七八四年的甲辰本也还没有全删,白文本似乎不会早于一七八○中叶。白文本是编上半部的时候收入庚本的,因此这也就是庚本上半部的年份的上限。根据第二十二回末畸笏丁亥夏附记,上半部不会早于一七六七夏,现在我们知道比一七六七还要晚一二十年。

    这白文本原是一回本,有简单的题页:“石头记第×回”但是已经合钉成十回本。庚本收编第一册、与第二册上拆下来的一回,只撕去第一、第十一回封面,代以回目页,配合一七六○本,不过改用上半部无日期的格式。第一册回目页照抄白文本各回回目,第二册仍旧保留一七六○本原回目页上的回目。

    所以庚本除第一册外,回目页上的回目都是一七六○本原有的。庚本的主体似是同一个早本──当然内中极可能含有更早的部份──这本子用“旷”、“嫽嫽”、“姆姆”、“儒海”、“冕璃”但是屡经抽换,分两次编纂,在一七六○年与一七八○中叶或更晚。回目页上始终用这早本的回目,不过一七六○年制定回目页新格式,也很费了点心思,回目上面没有第几回,只统称第×至×回,因为有的回目尚缺。流传在外的早本太多,因此需要标明定本年月,区别评阅次数。

    前面估计过脂砚死在雪芹前一两年,一七五九冬四评想必也就是最后一次,因此一七八○年后编的庚本上半部仍旧是“脂砚斋凡四阅评过”庚辰秋的日期已经不适用,删掉了。这三张回目页显然注重日期与评阅次数,与一七六○本的回目页同一态度。上下两部回目页的款式显然都是编者制定,没有书主妄加的签注。

    庚本特有的回前附叶共二十张,自第十七、十八合回起,散见全书。典型的格式是:第一行,书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二行起,总批,低两格,分段;没有标题诗。内中第二十一回稍异,总批平齐,而且附在第二十回回末。又有三回款式不同,没有书名,包括第七十五回有日期的那张。

    典型的十六张内,吴世昌举行第二十八回与第四十二回的总批与今本内容不符──第二十八回有“自闻曲回(第二十三回)以后回回写药方,是白描颦儿添病也”其实第二十八回初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提起黛玉的药方;第四十二回有“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回数不同。

    这一起子总批显然都很老。年代最早的第二十九回就有,第三十七、三十八回来自宝玉别号绛洞花王的早本(注二十四),这两回也有。X本新改的第三十九、四十四就没有,用“嫽嫽”的第四十一回就有。原先的第五十四、五十五合回也有,所以第五十四回仍旧有,X本新分出来的第五十五回就没有。X本废除回前回末一切传统形式,所以此本新写或改写诸回都没有总批,其他原有的总批仍予保留,正如此本头五回内新的、大改的两回没有标题诗,其余旧有的标题诗还是给保留了下来。

    X本头五回仍旧沿用早先的“回目后批”方式,格局谨严而不大方便。总批最初该都是回末朱批,那是最自然的方式,看完一回,批在末页空白上,没有空白就作眉批。重抄的时候移到回首,墨笔抄入正文,也许回末又有新的朱批。从别的本子上移抄这些总批为回目后批,如果没来得及抄进去就无法安插。回前另页总批该是一个变通的办法,在一回本前面添一叶,也就是封面,因此在总批前加上书名。不标明第几回,因为回数还在流动状态中,免得涂改。

    X本头五回还是回目后批,后来感到不便才改用附叶,因此另页总批始自X本。旧有的总批重抄收入X本,这种回前附叶的款式显然不是为数回本而设。附在一回本前面,至少掀过一页就知道是评哪一回的。编入数回本后,更不清楚了,附叶上的书名不必要,必要的回数反而没有。X本大概始终停留在一回本的阶段上,除了最初几回有四回本──从甲戌本上,我们知道X本至少有两个四回本,不过第六至八回在诗联期抽换了。

    这十六张回前附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