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绝对不要惹我 (第13/13页)
们都是我手上的高手。” 方怒儿忽问:“雷念是你杀的吧?” “他已受了重伤,而且,他还把解药给了你,”张傲爷道“他已犯了两项错误,况且,他的武功又着实太高,江南霹雳堂的野心一向不小,我不希望当年谢豹花的事件重演。我不得不防。” 方怒儿冷诮地道:“所以就先下手为强?” “在武林中,”张傲爷在梳理着他的胡子“一向都是后下手遭殃。” “你说得对!”方怒儿大喝一声:“先下手为强!” 一说完,他就出剑。 剑刺张傲爷。 唐青红双肩一动,至少有三百粒红豆,三百粒绿豆,同时罩向方怒儿。 ──这些红豆绿豆,虽然细小,但劲力非凡,每一粒足可自胸及背,对穿而过。 就在这时,一人疾闪而出。 大袖飘扬。 温心老契已全变了样。 神采飞扬。 他扬起了一只袖子,另一只袖子却系在腰带之后。 他那么一站出来,众皆动容。 ──这就是岭南梅县“老字号”温家的“毒门心法”:“单袖清风”! 红豆、绿豆全都向唐青红激射了回去。 ──所不同的是:这些豆已不分青红,但全都成了毒物! 唐青红正要全力退避,但方怒儿的剑正在后头等着他! 他拚尽全力,既躲开自己发出去但以十倍的力量攻回来的豆子,还有方怒儿那一剑,正要猛拔身遽离战团再说,但方怒儿已逼近了他,他在近距离连发三颗铁丸──方怒儿也硬捱三粒铁丸,到了第四颗,唐青红已来不及再发出去,只好急以擒拿手夺去了方怒儿的剑,但他的咽喉却已插入了整支烛台。 这一霎间,他惊恐、狂怒、畏怖,但仍在想:傲爷怎么没来救我?傲爷怎不救我… 不但张傲爷不能来救他,就连“八亏”、“七空”也分身不暇。 因为这时同时杀入了两个人进来,如狼似虎。一个便是身高九尺、剑长十三尺的何原耶。 他一个人、一把剑,困住了“八亏”、“七空”十五名敌手。 另一个人是“神手大劈棺”战渺渺。 他一步一顿的逼近张傲爷,仿佛每一步都负了万钧之力。 张傲爷看到战渺渺,脸上的皱纹忽然多了起来。 ──他当然不会忘记战渺渺的“神手大劈棺”绝技,正好是可以克制自己绝艺“大折枝手”! ──所以他才叫人杀了战渺渺。 ──却不知为何方怒儿却没下手! ──这些人都是一流好手,却不知何时都成了方怒儿的帮手! 这时,身受重伤的方怒儿,还有温心老契以及战渺渺,分三个方面包围张傲爷。 张傲爷向方怒儿长叹道:“我看得一点也不错──你果然是卧底!” “你错了!”方怒儿悲愤地道:“我本来不是!是你杀了杜爱花,我才要反你!” 张傲爷一哂,不信。 “那次,他与我决战,重伤了我。但他要杀我,恐怕也得同归于尽。我不想死,但看准傲爷容不下他,便与他击掌为约:若有一日你要对付他时,我才能重出江湖。”战渺渺叹道:“真不幸,你让我猜个正着。看到他发出的火箭旗花,我几乎笑得肚子都缩到胃里去了。” “你派我去监视他们决战,我早已看在眼里,但佯作不知。你为了要马上恢复豹盟声威,找了我们温、雷、唐三家好手来为你效命,但又顾虑我们,我只好扮作最没有用的一个,也是你最不防范的一人;”温心老契笑嘻嘻的道“你这次猜得不错:我们“老字号”温家的人,对“豹盟”确是志不止于此的。” 张傲爷发出一声浩然的长叹,望着恨得体内仿佛响着爆作声的方怒儿,扪髯道:“唉,我是不该惹你的。” 完稿于一九八九年五月;筹划在港台出版“温瑞安超新派武侠”期间。 后记:一本坏小说算得了什么 这本小说集最大的特色是:所收辑的都是短篇。武侠是小说中最难写的一种。自小学四年级发表第一部小说算起,共写了廿五年,大概已没有任何一种小说没写过了吧?要写得好,当算武侠至难。不过,武侠难写(好),武侠短篇更难──侠道难难于上青天乎? 好友指出:我这几篇武侠,主题似乎都恰好对人类为名缰权锁的斗争的愚行作出刻划讽刺──我想我并不打算用什么主题或形式来约束自己,以便集中火力来获取更大的投影,但做为一个小说作者,所写的内容理应是自己所兴趣,所用的技巧是自己感到刺激的,要是他的兴趣和刺激也同是读者的兴趣与刺激,那他就算是天涯有知音的幸运儿了。万一不然──其实一万中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都是不然的,那又如何?对一个创作力仍相当丰富而对受挫习以为常的作者而言,他会说:敬请期待,再来下一册好了。一本坏小说算得了什么?(反正,这是个好小说也不算是什么的时代)何况,到底谁才能判断一部小说的好坏? 曾说过:如有雷同,实属抄我。这当然不表示我从没有“抄”过别人的东西,没有许多前辈大师的肩膀,谁都不可能一步登天、居高望远。只不过,有两个原则我是绝对“自我遵守”的:一是在创作初段时难免有别人的影子,只可模仿,绝不抄袭;而且一定要借以推陈出新,发扬光大;二是对影响过自己创作的前辈作品均表敬意和谢意──不懂得尊重他人佳作的人,那是形同失去自信;不知尊重师承的人,同样别人也不合尊重他。 千万别要求我用古代人物对话和较具古意的文字来写现在的武侠小说,我不是还珠搂主,也不是平江不肖生,更不是金庸。我写我的,而且读者看的也是我自己的。武侠小说宁可勇于创新,而不能再食古不化──不管在观念或形式上皆然。创新而败,毕竟能启示来者此路不通,得另辟蹊径;抱残守缺,那只有因袭却步,其实等于从未上征途──君不见今日武侠凋零,其中主因之一,便是武侠小说永远重复沉闷、了无新意之故! 能善用通俗就是一种不俗,惟其是“够”俗,所以才能写出一些大家都看得懂的“雅事” 稿于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九日:与应钟、志荣赴桃园机场接方;同日“接触”周刊开始连载“六分半堂”;“自立早报”刊出“艳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