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五八章战争之王 (第2/2页)
长达五至六尺,其优点是弹丸射出的初速大、射程远,具有较大地杀伤力。而且采取了母铳和子铳的结构。母铳便是指炮筒,子铳实际上是一枚小火铳,一般备五至九个,事先或者轮流装填弹葯备用。使用时,先把一枚子铳装入母铳的炮膛内,发射完后便将空子铳退出,换装另一枚子铳。因为子铳可以轮番装换,便减少了现场装填弹葯的时间,从而提高了发射速度。 而且炮上还装有瞄准具,配有准星、照门等装置,能对目标进行瞄准射击,提高了射击精度。 他还在炮身的底部安了插销、尾部装了导向管和尾柄。通过插销将炮身安装在炮架上;再控制导向管和尾柄,能将炮身左右旋转,调整射击角度,扩大射击范围。 为了增加安全性和射击精度。他采用了从熟铁夹白口铁反复锻打,生产出高硬度、高强度,又有好韧性的水纹钢,然后在焦炭加热的高炉中融化,重新铸造炮管。这样的花费极大,但秦雷认为在原始炮兵部队中,最珍贵的资源是cao炮手…一杆炮没了最多几天便可以再造出来,可要是纯熟的炮手没了。那就不是三年两年可以重新练出来地了。 所以他宁肯多花钱,也不愿让炮手们被自己的大炮炸死,而且高品质的炮管有利于提高多次射击的稳定度,对炮手充分发挥大炮威力,有着相当大助推作用。这样一来。四个问题就解决了仨,剩下一个火炮威力问题,秦雷从两方面着手,一个是提高火葯地品质…黑火葯因为杂质太多,就算配置再合理,威力也就那样了。所以他决定换一种更厉害的。 这对一个前特种教官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在他的脑子里,存着几乎所有火葯的制作方法,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秦雷选择了性能与制作难度都比较均衡的棉花火葯。 是的,棉花浸于硝酸后可爆炸。只要将棉花浸于硝酸和硫酸混合液中,洗掉多余的酸液,便可制成硝化纤维。将这种硝化纤维火葯制成枪炮的发射葯,威力要比黑火葯强得多。而且也很安全。 虽然硝酸不是现成地,但只要有硫酸便不愁没有硝酸。而硫酸这玩意儿甚至不需要秦雷cao心,因为炼丹师们掌握着一套,从唐高宗时传下来的炼石胆取精华法,即用干馏石胆,也就是胆矾,而获得硫酸的方法。 当然为了提高效率,秦雷还是将这个法子做了小小的改进,他用硝石和绿矾一起蒸馏,所得气体溶于水便成为硫酸。 只要再把硫酸作用于硝酸钠。便可得到最关键的硝酸了。 而硝酸钠来源于硝钠石。这玩意儿主要由腐烂地动植物受硝化细菌分解作用,而产生的硝酸根与土壤中的钠质化合而成。纯度高的呈白色甚至是无色。因含杂质而染成淡灰、淡黄,淡褐或红褐色也是有的。 但这东西最易被水溶解流失,故炎热干燥的沙漠地带是钠硝石富集地良好条件。这也是秦雷选择西部荒漠当作兵工厂的原因之一,除了保密之外,也好收集那些小晶石。他的运气相当的好,甚至在几十里外发现了个不大不小的地表矿,在伴生的时机种矿物中,便有大量的硝钠石…足够他用上十年的。 搞出了硝酸之后,便把棉花炸葯量产开了。他当然也想过,更进一步,搞出胶质达纳炸葯,但硝酸甘油太难搞,太危险了,他不想手下那些工匠没几天就死净了,便只退而求其次,将秦军的火炮发射葯,定格在了硝化纤维炸葯上。 不是有句话叫,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吗?在现在个年代,这个工艺水平下,比较简单地棉花炸葯,无疑是最佳选择。 提高了炸葯品质,秦雷又在炮弹上做起了文章,除了铁质石质的实心弹外,他还在铸铁弹体上开一个口,以木制的信管塞住,在信管内装上缓燃火葯来引爆,这便是传说中如仙女散花般的开花弹,可以大范围杀伤敌兵,效果岂止是实心弹的十倍? 把四样问题都解决,秦雷又遇到了新麻烦,那就是佛郎机的后膛和炮管之间的缝隙难于克服,所以会造成火葯气体泄漏,无法将爆炸力全部转化为发射力,以致大炮的射程有限。 因此秦雷又仿制了红衣大炮,这是一种大家伙,原理与佛郎机差不多,但口径更大,管壁加厚,能承受较大膛压,是当时威力最大的火炮。长二丈余,重两千斤,能洞裂石城,震数十里!绝对是相当一段时间内的天下第一杀器! 两种大炮一长一短搭配组合,秦军地火炮体系就比较成熟了。分割 今天一整天都沉浸在一种出离愤怒之中,想要表达点儿什么,却如鲠在喉,无法言说。终于体会到王安石那天凉好个秋地意境了… 为在七五事件中死难的同胞默哀!要求zf严惩凶手,吸取教训,绝不容许我同胞地血白流!最重要的是吸取教训啊!别再让亲者痛,仇者快了,我给你们跪下来,哎…妈的怎么连说句心里话的胆量都没有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