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章东五所 (第4/8页)
摄政王的。 长平每每见了这些父皇的旧物,虽然不至于涕泣流泪,却也都瞩目良久,然后恭恭敬敬地供奉在佛坛上,再三施礼膜拜。她从不在太后面前掩饰自己对前明以及崇祯皇帝的思念之情,甚至临写的那首李煜绝命词《狼淘沙》也就随意地『插』在青瓷画瓶里,同太后赏的名画搁在一起。 阿琴粗通文墨,从前原是长平的伴读丫环,对这些诗词典故略有所闻,十分担心忧虑道:"公主向来在我们面前也很少流『露』情绪的,怎么这些日子倒肯和太后亲近,推心置腹的呢?她当着太后的面对着那些海棠花拜祭赞礼,毫不避讳;前些日子我还亲眼看见太后拿着这首《狼淘沙》跟公主讨论书法,真是吓得心跳也停了。"说罢从画瓶里取出诗轴来,朗朗念诵: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阿笛阿筝等都道:"听你念得怪好听的,可是什么意思就不知道了。为什么害怕太后看见?" 阿琴解释道:"这诗背后有个典故,说的是那李后主被宋太祖赵匡胤所俘,委屈求全,写了这首诗抒发对故国的怀念之情,被人听到后密报给赵匡胤,于是赵匡胤知道他并不是诚心归顺,就下令叫人赐毒酒把他杀了。现在公主当着太后的面念这首诗,不是明白说她怀念大明不肯忘本的意思吗?太后是这么细心的一个人,不会体察不到公主的这份心思,倘若因此疑她有异心,忌惮于她,那不是对公主很不利吗?" 四个人中,阿筝最身高体大,『性』格也最豪放,开解众人说:"公主不是轻举妄动的人,她做事一定有自己的道理,我们无论如何猜不来的,只好依照自己的本份,好好侍候着便是了。她贵为金枝玉叶都不怕死,我们要命一条,要头一颗,又有什么好怕的?" 阿瑟哭泣说:"我只怕公主已经看透生死,根本不在乎太后怎么看她,她说不定巴不得惹怒了太后,好赐她一死,一了百了呢。要不,为什么前些时叫吴良辅联系佟将军,说要把小公主偷偷送走呢,这不是想留她一条活路又是为什么?" 琴、筝、笛听见,都觉着越想越像,忍不住痛哭起来,阿筝便撺掇阿琴说:"你是先皇赐了给吴公公做对食儿夫妻的,别人不知道的事儿,他多少会知道些吧?你不如让他帮忙打听着,他不同别人说,难道还不肯同你说吗?" 阿琴变『色』道:"我也问过吴良辅,他说在公主面前立了死誓的,绝不告诉第二个人知道,连我也不能说。你们再别问我这件事,也千万别同人说出吴良辅的名字来,不然连他都落不是呢。你同裴将军还是远房兄妹呢,他替公主做事,会告诉你么?我们可敢跟别人说起他么?" 众人知道事态严重,况且这建福花园里秘密多,规矩大,发生过的重大变故远不止这一件两件,她们天天守着公主,可是就连她什么时候怀孕这样的生死大事都不清楚,也只得如清风拂面一样听其自然,更何况香浮还是小小幼女,她若失踪,而公主又不想让众人知道,那人们便是长了八只眼睛十六只耳朵也是打听不出来的。因此白白地犯了半日愁,终究也只是彼此抱头痛哭一回,互相安慰说:"反正咱们总是约好了的,公主活着一天,咱们侍候她一起念经诵佛;倘若公主不测,咱们也只好一条绳子吊死,到了阴间地府仍旧服侍她,不然,叫她一只胳可怎么活呢?"哭过之后,反觉心清气爽,反正想不穿,干脆不去多想,只管照旧过日子便是。 建福花园仍是那个只以种树栽花为乐的建福花园,雨花阁也仍然是这个每日焚香礼佛的雨花阁,风雨再大,也一样地阴晴圆缺,蝶飞草长,便如没事发生一样。 这以后,建福花园便成了太后的常来常往之地。这日太后再来时,携了一幅唐寅的裱画赠与长平,说是上面题有崇祯皇帝的亲笔御识。长平捧在手中,看了又看,仿佛想起了父皇生前教授自己『吟』诗作画的温馨往事,眼中泪光闪闪,半晌无语,临了儿却忽然说了一句:"这不是原画儿,是揭过的。" 太后回宫后,便告诉了摄政王,要他以后对那位汉大臣着意疏远,不可重用。顺治一旁听说,倒觉好奇,问道:"这样好画,为何说是揭过的?母后又何以因为这样一幅画而对那位大臣下了定论?"大玉儿正要趁机教诲儿子举一反三的帝王眼识,便不肯轻易说出答案,笑道:"你同慧清禅师是好朋友,若不是你,我也不会想到要去探访她。为什么你不自己当面问她,倒来问着我呢?" 顺治听了,再来建福花园时便果然向长平请教。长平道:"虽是好画,可惜不能独一无二,装潢再华丽也是投机取巧的媚俗求利之作,便好比女子失了德行,纵然再浓妆艳抹又如何?" 顺治不解:"仙姑以为这画是赝品么?我细细端详了半日,这纸、这墨、这印识落款,明明都是唐伯虎的风骨,不知哪里『露』出马脚,让仙姑断定是伪作?" 长平笑道:"皇上的眼光不错,这的确不是伪作,而是唐寅的真迹墨宝。真迹有限而人的贪念无限,有些人为了发财,往往会伪造名画卖真画的价钱。而揭画,就是造伪手艺中最高的一种,就是把画宣上面薄薄的一层用针挑开,揭出比蚕丝更薄的一层画皮出来,然后重新托墨装裱,便成了另一张名画。因此这张虽然的确是唐寅手笔,却只能算作半幅真迹。" 顺治吃惊道:"宣纸本身已经那么薄了,居然还可以再揭作两层吗?那这门学问的确很高明了。" 长平笑道:"这算什么?最厉害的揭画师傅,可以把一张画揭出三四层来呢。为了发财,古董商造伪的高明学问多得是。不过,再名贵的画,如果被揭过了,也就不值钱了,因为真品只能有一样,如果真品同时出现了三四件,那就同赝品无异了。只不过,揭画作伪的赝品比那些临摩作伪的还是要值一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