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气象万千 (第1/5页)
第四章 气象万千 一块块长方岩石堆砌成八丈高的坚固岩墙伸入两侧山壁之内,岩墙上尚有巨木搭建的哨楼四个,岩墙下是一道宽有丈佘的护墙渠,渠上有一道两丈宽的木桥直通高有三丈宽约两丈的厚木寨门,寨门上一块横岩片上雕有刻书有力的将军寨三字。 寨墙内是一片宽阔的大广场,约三十丈深处则是一幢石基巨木柱搭建的三层雄伟高楼,楼门上龙飞凤舞的三个大字聚义楼。 楼内正堂乃是供奉武圣的聚义堂,堂内正面及左右各有一张厚木长条大桌,并配有十五张大椅。 聚义堂两侧各有一间宽敞大房,皆是有十张长条矮桌可供百人入学习读的书塾,在后墙尚有一大书柜,内里放置了百余册各门各类的百家杂艺、诗书等供有心向上的人自行取读。 上层则分为两大间,厚木地板磨得油亮光滑,一张张的蒲图整齐排列,供修习内功跌坐练功之用,壁间也各有一书柜,内里则是十余册陶震猝亲书的内功心法精义,以及各种禁忌与注意事项,另外尚有一些外门武技中各种脚、腿、腰、肩、手的练法姿势以及劲力的收发巧势。 例如抓、打、拿、翻、崩、肘、靠的手法,翻、滚、闪、展、腾、挪、移、纵的身法,勾、挂、撑、踢、顿、撩的脚腿,皆有详细的解说。 至于兵器招式也是详述招式变化连贯一气呵成的要诀,以及配合兵器所需的使劲手法及身形步法,令初学者详研之后便可逐渐入悟摸索习练的时光。 在顶屋!一间卧室及一间书房乃是陶震岳的居处,另有一大间则空置未用。 另外在地底尚有一间秘室,乃是山寨公银及一些贵重之物存放之处,只有五位寨主及陶震岳各晓密门所在,以免遭心贪之人侵入。 巨楼之后乃是一大片林木庭园,可供寨中妇孺及年长者纳凉聚谈戏耍,林园深处则建有五幢双层小楼,乃是五位寨主家居之处。 在两侧山坡上,有如梯阶般的各有五层石基平地,每一层皆建有独门独院的砖瓦屋三十至四十户不等,共有三百六十余户。 在两侧山巅另有二十余户,可专责山谷两侧之外的哨警。 在山谷深处的一处洼地,已用岩块堆砌为池蓄水,并用镂空的粗竹卸接为管,将水引流至两侧山坡瓦房之处的小水池,再分流至各层住户中,省了每户远行担水之不便。 顺着山坡梯道登至山巅上,只见山谷外的数座山坡上皆已开垦成层层移山秧田及翠绿菜畦,种植着五役杂量及各种菜蔬,并在坡脚下栅园豢养着猪羊鸡鸭鹅等家畜。 在山谷深处突出黄土的一片峻岩耸石处,散乱的长着一些杂木草花看似荒芜,但在杂木草花内的峻岩处,便是陶震岳及宁慧珠所发现的远古秘洞所在,但除了他俩外尚无一人得知古洞之秘。 一年的时光中,山寨众人同心协力终于将山寨重建完成,不但各户居所结实安全甚而环境幽美,此乃山寨之人想也未曾想到之事。 在这一年多的时光,陶震岳除了每日监工建造外,也抽暇教学未曾间断,直到入夜才勤习古文,并将古洞内携出的部分玉册皮卷逐一译出,终于知晓洞内骷髅乃是晋时人士,只因灾祸连年才将珍贵之物迁藏于山之中,其中所珍藏的玉册皮卷有方士丹道及百家杂技,另外尚有十余大家的独门武技。 但这些珍藏虽珍贵,但却比不上石匣内的那本泛黄丝册能令陶震岳狂喜振奋,因为那丝册竟是一套武功秘笈! 一篇“天甲神功”乃是儒、道合参的内功心法,一篇“裂岳神拳”可掌可掌,以及一篇“青冥身法” 篇数最多的五篇则是配合如意神枪的棍、棒招式,及分男女习练的阴阳如意枪法。 陶震岳内心狂喜中,自是兴奋无比的开始详研册内武功,并尝试习练天甲神功,竟然在跌坐行功之后使得丹田真气毫无阻碍的依循心法迅疾通往四肢百骸,便连以往师门所传的混元神功,因色戒已破而致关元xue阻塞的情况,也在行功一个多时辰后被丹田盛旺的真气逐渐贯通循行顺畅,不再有真气循行迅疾而致小腹疼痛的感觉了。 内心狂喜得疑似作梦,因此再度以天甲神功心法行功,又是一个多时辰后行功已毕,终于喜极而泣的怔愕沉思。 翌日清晨! 人逢喜事精神爽,陶震岳暂停平日的教学课程,竟将研习有得的天甲神功一一传授给所有的青少年男女,规定以后勤习新的内功心法,但却未曾说明心法出处。 芳心疑惑不解的宁姑娘事后得知了心上人的喜事,当然也深为心上人庆贺,并且也开始习练新的天甲神功,水到渠成的使神功有了初步的基础,只待以后勤习增功了。 非但如此!陶震岳更是入夜不眠的连连数日,将玉册皮卷中十余大家的独门武技一一译出,并著册教导众青少年男女习练。 六百余名青少年男女并不知这些武功的来源,只知道身兼教头、军师的塾师,连连数日不眠不休在顶层书房内著书,尚以为是塾师又将更高深的胸中所学又传给大家习练了。 不过众人习练之后,逐渐发觉十之八九皆属凶猛刚烈刀、枪、拳、掌招式,与以往所学略似,但招式则甚为玄奥难习,勤习数日后竟然只能习成一两招而己,次质灵慧且内功略有基础者也不过习成三四招而己。 陶震岳当然也察觉出众人的困境,再加上自己深研之后,才醒悟乃是因众人内功薄弱,因此无法将招式变化之处卸接连贯一气呵成,至多只能习得架式及一些变化而已。 有了见解,陶震岳不愿虚耗光阴,于是督促众人勤习内功,待功力有成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