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之路_第4节关于出版《革命之路》的四份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节关于出版《革命之路》的四份 (第1/3页)

    第4节 关于出版《革命之路》的四份

    1、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编委老师:

    "重现经典"系列书出版以来,引起了文学界、学术界的一些关注和好评,也有许多读者在网上留言,向我们推荐他们认为被遗忘或应该被重现的经典,所以,本套书的选目,我想还可以再补充一些,其中,美国作家理查德·耶茨的《革命之路》(RevolutionaryRoad)是我本次想要重点介绍的。

    理查德·耶茨(RichardYates,1926-1992),被认为是"焦虑时代(theAgeofAnxiety)"的伟大作家,也是美国上个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的代言人。然而,非但在中国已经出版的各种美国文学史中对他鲜有提及,即便是在哈佛大学萨克维奇教授等人主编的800万字的《剑桥美国文学史》中,理查德·耶茨也只是被一笔带过,除了他的代表作《革命之路》有所提及以外,其余都未曾有过详细的介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即便是在美国,他的书也几乎绝版,只能去二手书店积满灰尘的角落里寻找。

    耶茨出生于纽约州扬克斯市,3岁那年父母离异,当年,美国历史上最大的金融危机爆发,大萧条时代来临。中学毕业后,他参军去了法国,在军中染上肺炎,退役后回到纽约。曾在欧洲从事写作,却很少有发表的机会,生活尤其困难。与妻子离婚后,为了生活,他代人写作,成为一名"枪手"。他也曾经去好莱坞写剧本,还接受过衣阿华大学作家创作班的教职,但这一切也只是一个接一个的失败而已。

    耶茨在创作生涯中写出了七部长篇小说和两部短篇小说集。1961年,处女作《革命之路》问世。次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出版,此书被誉为"纽约的《都柏林人》"。而后,他的《扰乱和平》(1975)、《复活节游行》(1976)、《好学校》(1978)、《年轻的心在哭泣》(1984)、《春寒料峭的港口》(1986)接连出版,但耶茨的最后一部小说《不定时代》迄今仍未付梓。

    在他的这些作品中,流传最广并被称为"经典"的,首推处女作《革命之路》。小说描写了美国一对中产阶级夫妇(April和Frank),Frank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在一家大公司做销售;April毕业于纽约的一所戏剧学校,在婚后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和家庭主妇,同时是社区业余话剧社的演员。与大多数美国中产家庭一样,他们在郊区的革命山庄购买了房子,似乎已经实现了传说中的"美国梦"。随着时光的推移,他们觉得这样的生活实在毫无意义,与大学时的理想相距甚远。于是,April建议他们移民去巴黎,她出去挣钱养家,而Frank可以实现以前大学时代的理想——写本书或者学画画什么的。

    开始,Frank十分兴奋,想到不用再去见那些乏味的同事,感觉获得了新生。然而,他的邻居们都对这个计划不置可否,只有一个邻居的儿子、被关在精神病院的数学家表示赞同。一次意外的事件中,Frank起草的公司宣传手册得到了公司高层的赏识,准备调他去新组建的电脑公司做销售主管,而就在此时,April意外地怀孕了。

    Frank动摇了。升职加薪的机会就在眼前,去巴黎的浪漫便成了一种冒险,于是,他制定了一个说服April留下来的计划。然而,数学家的突然来访,戳穿了他的一切阴谋,在大吵大闹之后,April自行在家中流产,因大出血而不幸身亡。Frank搬回了城里,剩下的只有邻居们的议论和越来越多搬到革命山庄的年轻人。

    应该说,这部发表于1961年的作品,是以家庭伦理和婚恋为题材,表达了对程式化美国梦的叛逆,以及对美国上世纪50年代反叛精神消亡的强烈不满。在这部作品中,我们能了解到肯·克西的《飞越疯人院》为什么会在上世纪60年代大受关注,"垮掉的一代"如何会成为美国青年人的最爱,1968年的红色风暴如何能席卷大学校园。革命作为一种理想,或者说理想是否只有革命才能实现,直到今天,仍然是需要认真面对的话题——无论这种革命是在校园内、家庭里,还是在社会政治运动中。

    同样,在文学创作的发展流变中,耶茨继承了海明威的明快简洁,文风简朴直白,同时又在叙事中加入了奥斯汀式的节制与婉约,充满了生活与家庭气息。他的小说关注人的绝望与脆弱,原生态地再现现实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他笔下的人物,读者在阅读中会有似曾相识的亲切,试举一例:

    弗兰克会特意去标榜自己的男性魅力来吸引她,就像一些女性刻意经营自己来取悦男性一样。比如说,两人一起坐在餐厅的时候,不管是起身离开桌子还是朝她走过来,他都会记得让自己保持她觉得"非常性感"的走路姿态。两个人并肩走路的时候,他又会不自然地把一只肩膀抬高一两寸,挺直脖子,这样她挎着他胳膊的时候就会感觉他更伟岸一些。每次在暗处点燃香烟的时候,他会小心地保持一种形象:皱着眉头,就像一个饱经风霜的硬汉子,啪一下掀开打火机,火光闪烁照耀出一个男人昙花一现但却无比强烈的图像(很多年前他经常在黑暗的卫生间里这样练习)。

    在人人都想"秀"一把的今天,这样的"超女快男"可谓屡见不鲜,但耶茨的描写细腻传神,将Frank这个小人物的小野心、小伎俩描写得惟妙惟肖,实在是美国现代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传神之笔。同时,作者在场面的勾勒与氛围的营造中,有极强的画面感与现场感,而对话则显得简洁有力,成为推动故事的主要叙事动力。小说中,April在得知Frank改变了主意、去巴黎的计划要泡汤后,与邻居苟且之后的段落,可以说是一个精彩的电影分镜头剧本:

    微弱的光亮只能隐约显现她脸孔的轮廓,但不足以让他看清她的表情,或者分辨出她到底有没有表情。

    "不是那么回事。坦白说,问题在于,我其实并不知道你是谁。"

    一阵沉默。"不要跟我打谜语。"他低声说。

    "我没有。我真的不知道你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