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章 (第3/3页)
是圣祖。然则作此安排的用意又是什么?这个存在嗣皇帝心中多年,百思不得其解的疑团,马上就可以揭晓,自然兴奋不已。 “十四叔,你慢慢儿谈。”嗣皇帝亲自斟了一杯茶,一面双手奉上;一面说:“有些事,如果十四叔你不说,就永远没有人知道了。” 胤祯点点头,啜了一口茶,抬眼望着室中,沉吟了好一会说:“不可与言而与之言,谓之失言;可与言而不与之言,谓之失人,而且也是失己。年羹尧什么翰林!不学无术,不识人,亦不识时;如今想起来,在哀诏到西宁,大家都当我已继位,只有他的态度与众不同的那天,就注定了他不会有好下场。” “这话,”嗣皇帝怕话头中断,特为接一句:“十四叔,这是怎么说?” 胤祯祥了一下徐徐说道:“当时谈到继位,你十五叔以下,根本就不为圣虑所及,因为——” 因为年龄的缘故。原来康熙朝自皇长子允禔,纸皇十四子胤祯,一个紧挨着一个,年龄相差不大;甚至有兄弟同年而只差月份的,如皇六子与皇七子、皇九子与皇十子、皇十一子与皇十二子都是同岁。但皇十五子比胤祯小五岁,这样,正式以胤字排行命名的二十四皇子,便自然而然的分成了两类,胤祯以上是圣祖的“大儿子”皇十五子以下,是圣祖的“小儿子”当康熙五十一年第二次废立时,皇十五子才十八岁,又那么多封爵分府的胞兄在前,更显得他是个“孩子”哪里有什么继承皇位的资格?比他小的,就更不必谈了。 可是,年龄太大也不行。圣祖自太子废而复立;立而复废,耗尽心血,兼以大病一场,身子大不如前,诸般举措,力不从心,这时才想到继统之主,第一要紧的是精力!倘或中年继位,就算英明强干,励精图治,无奈老之将至,年纪不饶人,纵有作为,亦复有限。因此,选中了“大儿子”之中最年轻的一个:皇十四子胤祯。 胤祯生于康熙二十七年;胤礽二次被废时,他才二十五岁,年富力强,大有可为。当然,胤祯之入选,不尽是由于年龄,亦因德行才智,处处有过人之处。而最难得的是,胤祯有两个特具的条件,为他的诸兄所不及;而可以为圣祖消除身后之忧的。 第一个是,胤祯在弟兄中的人缘最好,敬兄友弟,处处为他人打算,尤其是圣祖最顾虑的皇八子胤禩,自绝觊觎大位之心以后,倾全力支持胤祯;所以只要传位给胤祯,就绝不会有他常告诫诸子的“将朕遗体置于乾清宫内,尔等束甲相攻”的情况发生。 第二个就更不容易了。原来圣祖亦知皇四子胤禛,生性喜怒不定,弟兄中或者怕他,或者讨厌他,他亦没有把任何弟兄看在眼中,所以随便哪一个皇子继位,在他都会发生纠纷,而唯一的例外,是胤祯,因为是他的同母的小弟弟。 “圣祖晚年,常跟你祖母说——” 嗣皇帝的祖母,便是先帝与胤祯的生母;后来被尊为仁寿皇太后而不愿接受的德妃。圣祖先后四后皆崩,妃嫔中为他视作“老伴”可谈论“家务”的,一个是德妃,一个是皇五子与皇九子的生母宜妃。圣祖的心事,只跟她们谈过——尤其是德妃;因为她是未来的皇太后。 “从古以来,只有太上皇帝,没有太上皇后。要有,”圣祖对德妃说:“就是你了!” 原来圣祖的打算是,到七十岁禅位于胤祯,那是德妃母以子贵,变成了旷古所无的太上皇后。至于所有皇子,他亦都顾虑周详,有个比明太祖分封诸子,守住一座“铁桶江山”更为高明的安排。 他是将他二十多个儿子,分成三类,除了因罪禁锢的皇长子、皇儿子也就是废太子,及皇十三子以外,皇三子诚亲王胤祉、皇四子雍亲王胤禛、皇五子恒亲王胤祺,到他禅位时,亦都在四十五岁以上,精力就衰,不必劳以国事。皇六子胤祚早殇,皇七子淳郡王胤祐腿有残疾,亦以安享富贵为宜。 皇八子胤禩一下,一直到皇十二子胤祹,在圣祖心目中,都是可以助胤祯治国的,皇十五子以下的那般“小儿子”他相信在胤祯的教导爱护之下,不患不能成才。 这些经过好几年观察筹划而做成的决定,不但德妃与宜妃完全了解,诚、雍、恒三王,亦都深喻,而且有意无意的都表示圣祖的打算是至善之计;一定殚精竭力,翼扶胤祯。特别是胤禛,显得格外热心。 “你知道不知道,年羹尧是谁保荐的?”胤祯问嗣皇帝。 “那时我年纪还小,一点都不明白。请十四叔说吧。” “是你阿玛!” 年羹尧是雍亲王胤禛门下的包衣,胞妹又是雍王府的侧福晋。胤禛的私人,派出去帮助胤祯打仗,倘不尽心,作为同母兄的胤禛,现就要加以督责了。因此当胤祯授命为“抚远大将军”时,年羹尧也被特授为四川总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