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一章佛光盗影 (第4/6页)
死,尸体已寻获,他的部属十之八九被杀死,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被俘请降,梅玉本来不想接受的,还是姚秀姑劝他为人不要太狠,不要造太多的杀孽,他才勉强地接受下来,编为部属,也有近两千人,使他的都护府声势又壮了。 这时陆上的大军又增加了郑和的三万多西征军,这支部队可不得了,水陆两栖,个个都是以一当十的精选战士,安南王胡奇不敢再顽抗,只有率众投降了。 郑和做主受降,因为他是大明朝廷的代表,他在受降之后,以雷霆万钧的手法与作风,废掉了安南王胡奇以及他治下的文武大臣等十多人也都加以罢黜,然后在胡奇的侄儿中,挑选了一个精明能干的年轻人,立之为王,请镇南王沐荣和汝国公梅玉担任监国,督察国政。 新君登位,大赦全国,政风一新,革除了不少先前害民的规章,赢得了民众一致的称颂。 新立的安南王胡禄除了上表归顺大明外,还在佛前盟誓,订佛教为国教,建圣光寺分寺,由圣光总寺派遣高僧来住持,封为国师,以表示对圣光寺的服膺。 这一切都弄定妥后,郑和又再度扬帆西进,巡视西洋各邦去了。梅玉知道郑和是去搬银子,前两度西征时,在马来西亚发现了不少的银矿和锡矿,当时就留下了技师,指导当地土番开采冶炼。 这是朝廷的一项秘密收入,永乐帝自奉虽俭,但是他励精图治,修城、治河、兴修水利、广开大道以修商旅交通,这些措施都要钱,虽然可取之地方,但是永乐帝体恤百姓,不愿把税赋加得太高,所以动用了这批海外的财源。 梅玉和方天杰也都班师回到了暹罗,他的都护府就建在此间,那是他的私心,他想为建文帝把圣光寺迁到此间来,他自己是明朝的西南都护使,方天杰又是暹罗的王夫,每个人的手中都有着一股雄厚的武力,足可保护这位结义大哥的安全,也可以保证圣光寺的崇高地位。 建文帝和李珠也同意了,他们在缅甸固然不错,大缅君对圣光寺也颇为尊敬,可是圣光寺除了一些近侍外,不能设太多的武力,那也是跟永乐帝之间的一项密约,永乐帝可以支持建文帝在西南立脚,却不答应圣光寺建军。 永乐帝宁可拨军队给梅玉,建立都护府来护卫圣光寺,却不准圣光寺自己建军。 所以建文本人也同意迁寺到暹罗,那儿不但有庞大的军队保护,而且三兄弟也可以经常见面。 建寺工程进行很快,因为梅玉还着令韩氏姐妹,发动了近万苗人帮忙,他们的工资要求低,又乖又听话,韩玉玲以总降头师的身份下命令,他们更听话了。 西南各大邦都贡献了建材和金银,尤其是交趾,王夫蓝绍光战死,梅玉遣回了部分降卒,女王吓破了胆,派了四位朝中元老,带了难以计数的明珠珍玩,上献给梅玉,请梅玉饶恕他们。 信中说得十分可怜,蓝绍光之所以成为交趾王夫也是强行为之的,蓝氏挟祖上之余威,手下兵勇将广,而且早得在交趾下功夫,使交趾国内间谍充斥,早已是蓝家的天下了。这次蓝绍光出征,把他的势力全带走了,又全部为梅玉所灭,女王才得以整顿朝内,重定天下,驱除蓝氏势力,这都是拜梅玉所赐,所以特致无上谢意。 信上如是说,那四位元老也是如是说,梅玉也就算了。他相信这也是事实,否则以交趾那等小国,也不可能有那么大的胆量,敢与天朝抗拒。 因为梅玉此刻的身份是大明朝的西南都护使,交趾女王居然遣侍女行刺梅玉,那可不是私人的行为而是向大明朝廷挑衅了。 那一笔贵重的礼物,他倒是全数收下,放在圣光寺的大殿中,益发衬托出金碧辉煌的庄严气象。 圣光寺圣僧入驻是苗南的一大盛事,各国的国君和西南大小一百多个夷邦酋长都来祝贺叩诣了,一方面是进圣憎,另一方面也来进诣梅玉,向大明朝廷表示效忠。 就这么热热闹闹地过了十来天,各邦各国的君王和夷酋们也都分别回去了。 圣光寺中却出了一件大事。 供奉在大殿中的一尊绿玉佛像却莫明其妙地失踪了。 这尊佛像雕成于隋代。系名匠选取了极品翠玉,刻意精心雕凿而成。通体翠绿,高二尺四寸,宽一尺六寸,重约五十斤,晶莹夺目,价值连城。 这尊佛像是圣光寺初建时,由太祖洪武帝所赐,一直被视为镇寺之宝,也是圣光寺荣耀之象征。前些日子各邦君王来仪,都是先礼佛祖,后参圣僧,礼的就是这尊绿玉佛。 偏偏就是这尊佛像失踪了,是谁拿走了呢? 佛像是在严密地保护中的,从缅甸请到暹罗,是由李珠亲自乘象蛮陪着,前后有百名甲士护卫,比圣僧建文的护卫还多出了一倍,到了新的圣光寺后,立刻被安放在大殿中,有四班会武的僧侣,不分日夜的诵经保护,也差不多是一直在目光注视下,怎么会失踪呢? 那经过也十分离奇。首先是在前三天的一个夜晚,那尊玉佛常会由身上冒出彩霞,凝结在头上,形成一圈佛光,使得值夜诵经的僧人们见了,以为是佛祖显圣,大家一齐跪在地上膜拜不止。 第二天,他们将此事票告圣僧过,建文帝半信半疑,却没有太在意,他在意识中,总没忘记自己是中原天子,是天生的圣人,佛祖显圣,也称不了什么了不起的神迹,据说太祖皇帝朱元璋,少年时曾流落在报皇觉寺里做小沙弥,每天凌晨,要扫大雄宝殿,佛祖两旁,有许多泥塑的金身罗汉,每当太祖扫到那儿,那些罗汉们都会自动地走过一边,以方便他打扫角落的所在。 这故事是国师刘伯温所创,故意着人在市井茶坊中广为流传,来表示太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