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三章 (第3/6页)
罗振玉还礼:“不迟,不迟。” 张幼林和在场的人点头致意,王仁山走过来:“东家,您来啦?” 张幼林有些意外:“哦,你也在?” 罗振玉笑着说:“这两幅画,还是你们王掌柜的帮我张罗的呢。” “噢,我先看看画儿。”张幼林说着,随手把帽子放在了衣帽架上。 堂倌已经上菜了,众宾客还在围着画不住地称赞,只有张大千坐到了桌子旁,他早就饿了,对着一桌子的珍馐美味两眼发直,又不能动筷子,只好充满渴望地看着罗振玉。 罗振玉读懂了张大千的眼神,他招呼大家:“各位,各位,请先入席,填饱了肚子,再接着观赏。” 众客人人座,金毅楠感叹道:“真乃惊世之作,笔墨传神,非石涛无人能为呀!” 一位头戴瓜皮小帽、留着辫子的老先生对张幼林说:“我一直认为,用毛笔书写和绘画是非常困难的,好像也难以准确,但是一旦掌握了它,你就能够得心应手,创造出美妙优雅的书画来,而用西方坚硬的钢笔是无法获得这种效果的。”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北大教授、国学大师辜鸿铭先生,辜先生是个旷世奇才,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九神语言,曾经获得过十三个博士学位,号称“狂儒” 张幼林点头:“先生所言极是。” 辜鸿铭又对罗振玉说道:“罗先生,你的运气太好了!” 罗振玉显得有些陶醉地:“哪里哪里,我也没想到,石涛的这两幅山水居然与我先前所藏的八大山人的屏条,尺寸完全相同,此种翰墨因缘,实乃天赐啊!”王仁山不动声色,仿佛罗振玉的话一句都没听见,张大千则抑制不住想笑,他口里的吃食差点儿喷出来。看到这两个人的表现,张幼林心里明白了八九分,不过,他还不能立刻就下判断,他还需要另外的旁证。张幼林开始仔细倾听客人们的议论。 “我的天,三千现大洋?也只有罗兄这样实力雄厚的收藏家才有此魄力!像我们这些早先吃铁杆庄稼的是不成喽,比叫花子强不到哪儿去啦。”没落的贝子爷只盯在了钱上,似乎从他的话里听不出对画的真伪的判断;或者,还有一种可能,贝子爷有意绕开了。 “哪里,哪里。”罗振玉谦虚地摇摇头,他指着一位衣着讲究、风度翩翩的年轻客人“这位是张镇芳的公子张伯驹先生。” 张伯驹是著名的收藏家,也是民国时期的四大公子之一,他儒雅地向各位点头致意。 辜鸿铭琢磨了一下,问罗振玉:“张镇芳,是那个当过天津道、盐运使的张镇芳吗?” “没错,他还做过直隶总督,现在是盐业银行的董事长,所以,张公子实力比我雄厚多了,也就是他得着消息晚了,否则这画儿也到不了我手里。”罗振玉在心里再一次庆幸自己运气好。 张伯驹欠欠身子,意味深长地说道:“如果命中是罗先生您的东西,那别人谁也觊觎不得,反之,您即使得到了也会失去。” 席间,溥心畲坐的位置正好对着墙上的两幅画,他不时抬起头来看画儿两眼,又看看张伯驹,脸上充满了疑问。 张伯驹则面无表情,一直沉默不语。 席散人去,张幼林和溥心畲并排走在最后,张幼林问:“溥兄,你对这两幅画儿有何感想?” 溥心畲微微一笑:“他人挚爱之物,恕不评判。” 张幼林也是一笑:“溥兄不加评判,其实也是表明了一种态度。” “张先生,那就随您怎么看了。” 说话间,两人走出了翠喜楼的大门,老安把汽车开过来,张幼林执意要送溥心畲,溥心畲摆手:“不了,我难得进趟城,在附近会个朋友。” “那咱们就改日再见吧!”张幼林上了汽车,马达声起,汽车一溜烟似的开走了。 汽车开出没多远,张幼林想起帽子忘记拿了,老安又把汽车开回去。 翠喜楼的包间里,只剩下罗振玉和张大千,罗振玉正要从墙上摘画,张大千开口说道:“罗先生且慢,您这两幅画…是假的。” 罗振玉回过头来:“你说什么?” “我说您这两幅画,是假的!” 罗振玉愤怒了:“你个毛头小子,岂敢张口胡言!” 张大千调皮地一笑:“罗先生请息怒,我把这两幅画的画稿和图章都带来了,请您过目。”说着,他打开随身带的一个皮包,不慌不忙地从里面取出几枚图章和一堆画稿。 罗振玉拿起画稿和图章仔细地看了看,黄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冒出来,他面如死灰,颓然地跌坐在椅子上。 张幼林推门而入,三个人都感到很意外。张幼林迅速地扫了一眼罗振玉手里的画稿和桌子上的图章,随即冲两位作揖,深表歉意:“对不住,打搅了,我的帽子落这儿了。”说着,他走到衣帽架边,拿起帽子,转身离去。 过了半晌,罗振玉缓过点劲儿来,可怜兮兮地看着张大千:“张先生,这画稿和图章我都留下,你要多少钱,好商量,切望张先生嘴下留情,这件事千万不可在外面张扬。” “罗先生要是喜欢,画稿和图章就送给您了,我呢,不过是跟您开个玩笑,只是…”张大千话到嘴边儿,又停住了。 罗振玉急切地催促:“你讲,你讲。” “照理说您是前辈,我是晚辈,我理应尊重您,可是…我也希望您能尊重我,有道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sao数百年。我希望罗先生能认同这一点,往后,至于这两幅画儿,请罗先生放心,我会把这件事烂在肚子里。” 罗振玉擦了擦头上的汗:“是,是,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罗某吃一堑,长一智…” 张大千掏出一张银行的票据递给罗振玉:“罗先生,这三千大洋还给您。” 罗振玉坚辞不受:“不可,不可,行里有规矩,谁走眼谁自认,怨不得别人,鄙人虽老朽,规矩还是要讲的,请张先生把银票收起来,罗某花钱买个教训就是。” 张大千将银票放在桌上:“规矩是规矩,可大千要是收下这笔钱,岂不成了骗子?罗先生,再见!” 张大千拎上皮包走了,留下罗振玉久久地呆坐在那里。 张幼林是个急脾气,好事坏事都不过夜,他从翠喜楼取了帽子出来,没有直接回家,而是让老安把他送到了荣宝斋。 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